牟灵菱
不得不说,今日在地铁上,读到林语堂先生的“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一观点时,感到有些吃惊。这确乎是打破了我们目前的看法,但是这种观点真的很值得思考。
苏东坡为了科举考试,需要精通中国经典,说白了就是在什么都不思考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这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大缺点——强大的目的性,以至于限制住了考生的思维,一切都靠背来解决,于是就出现了“以抄代想”这种奇怪的备考方式。把几本厚厚的四书五经抄上个十遍八遍,手都发软,想不记住都难。的确,可以通过考试,但这大概就是官场腐败的根本原因了。
为什么如今的课堂鼓励我们多思考,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自然而然的思维的顺通。这是因为填鸭式的教育已经改革了,我们并不是因为学而学,禁锢住思想的教育模式是很荒唐而又令人惋惜的。于我看来,抄写只是一种把文字誊写下来的形式,并没有什么思维思考可言,打个比方,如果我的数学遇到了难题,翻看答案时,不是去一遍遍反复阅读思考他而是单纯地把它抄写下来,那我还不如不要去浪费那个笔墨,但我一旦静下心来去研究了,在我能力范围之内,他一定可以解开。所以我想,没有什么能比一遍遍反复的阅读,大脑的循环思考而要能获得更多知识的方法了,更别说只是单单的抄写一遍。
但,可能苏东坡是个例外??他太聪明了以至于边抄边思考上百遍,顺便再来练一手好字。那估计也是一般人不能望其项背的吧。思考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