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斐,三国时期吴国人,生卒不详。
钟离斐其人,不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三国演义》中都无所记载。但是为什么笔者说他是武毅之将呢?
吴国灭亡后,陆逊之孙、陆抗之子陆机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此时吴国已经灭亡。)创作了《辨亡论》(分上、下两篇),以此来评论孙权得天下、孙皓亡天下的原因,又追述自己祖父、父亲的功业。
在这里,由于古文不易阅读,故笔者只截取当中提到钟黎斐的一部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阅览:
大司马陆公(陆机对父亲陆抗的敬称)以文武熙朝,左丞相陆凯以謇谔尽规,而施绩、范慎以威重显,丁奉、锺离斐以武毅称(注意此处:丁奉、钟离斐以武毅称。锺即钟的繁体。),孟宗、丁固之徒为公卿,楼玄、贺劭之属掌机事,元首虽病,股肱犹良。爰及末叶,群公既丧,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衅,历命应化而微,王师蹑运而发,卒散於阵,民奔于邑,城池无籓篱之固,山川无沟阜之势,非有工输云梯之械,智伯灌激之害,楚子筑室之围,燕子济西之队,军未浃辰而社稷夷矣。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是否感觉确实有些晦涩,所以笔者在此只截取这一部分,对《辩亡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另行查阅了解。)
注意当中的这句:丁奉、钟离斐以武毅称。由这句话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人名为常亚于赵云的陈到。(对陈到不是很了解的读者可以查看笔者的另外一篇文章――三国人物陈到。)同样是与当世名将所相提并论,同样的在《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缺乏记载描述,这是为何?(关于陈到,笔者已经在另外一篇文章――三国人物陈到中有分析。)
首先,与之齐名的丁奉是什么人我想熟读《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很了解的,罗贯中所描述的丁奉雪中奋短兵可谓是三国后期少有的精彩战役。(丁奉被罗贯中在赤壁之战时便安排登场,这是极其不合理的。赤壁之战208年,丁奉雪中奋短兵255年。即使208的丁奉才18岁,255年的他已经65岁了,还能脱掉铠甲拿着短兵亲自上阵?)但是,为了方便不太了解三国的读者,我还是在此将丁奉的资料做个简短介绍: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而这三人当中,去世最早的甘宁是220年、潘璋234年、陆逊245年。)。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由此可见,丁奉应该是在公元220年前几年才登上三国的舞台,而且在孙权时代战功并不是很显赫,直到255年雪中奋短兵一战成名。再结合赵云与陈到的联系可以分析一下,两个同时代、同阵营相提并论的武将,他们活跃的时代也应该差不多。)
史料记载的“丁奉雪中奋短兵”:
奉曰:“今诸军行迟,若敌据便地,则难与争锋矣。”乃辟诸军使下道,帅麾下三千人径进。(由此可见丁奉通晓战争之事。)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大雪天,脱掉铠甲,只持短刀与敌人接战,这不是武毅吗?)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迁灭寇将军,进封都乡侯。】
丁奉,江东十二虎臣之一。(在《三国志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中陈寿的评价: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可是为何与他齐名的钟离斐在《三国志》中却无所记载呢?而《三国志》对于吴传的记载大致是来自吴国史书的,而吴国史书为何对这样一位能与江东十二虎臣并列的武将丝毫不予记载?最终还是靠着陆机的《辩亡论》才让后人得以知晓,有一个与丁奉所相提并论的武毅之将。
其实看过《三国志》的读者会发现一个问题,在《三国志吴书》中记载的陆逊名字就是陆逊,而在《三国志魏书》、《三国志蜀书》中所提到的陆逊却是叫做陆议。这就很有意思了,在《三国志陆逊传》中所记载的是这样: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就是说陆逊本名确实是叫陆议,陆逊是后来改的。而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改的,谁改的,这就是一个很值得考究的问题了。
纵观《三国志》魏、蜀两书中,提到陆逊时都是他的原名陆议。这就说明陆逊的名字很可能是在他快去世时或者去世之后被改的,而能够迫使吴国第一功臣更改姓名的只有谁――当时的吴国皇帝孙权。再看看陆逊是怎么死的: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孙权数谴中使责问陆逊,忧愤而死。陆逊相当于是被孙权气死的,也许是孙权直接迫令陆逊说“你不要再“议”论太子之事了,你以后改个名字叫陆逊吧。”从而一代文武全才忧愤而终。(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假设。可是,如果陆逊不是被孙权在这个期间强制改名,为何魏、季汉两地所一直记载的陆逊都是原名陆议呢。)
而据史载,我们可以发现后期的孙权迫害了不少功臣甚至他的亲儿子:
【张休,字叔嗣,徐州彭城国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文人,吴国重臣张昭的次子。曾经辅佐太子孙登,为右弼都尉;后来累迁至扬武将军。由于遭到全琮等人的中伤而被徙至交州,后被孙权赐死。
朱据,字子范,吴郡吴县人。三国时东吴重要官员及将领。黄武初拜五官郎中,补侍御史。以才兼文武,孙权授建义校尉,领兵屯湖孰;黄龙初,嫁以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性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赤乌九年(246),迁骠骑将军。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二宫构争,他拥护太子,义形于色,被贬为新都郡丞。既而为中书令孙弘诬陷,被孙权赐死。
吾粲,三国时吴大臣。字孔休,吴郡乌程人。初为小吏,后迁长史,治有名迹。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黄武初,与吕范、贺齐等以舟师拒魏将曹休,迁会稽太守。后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累迁太子太傅。赤乌中,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他坚持“嫡庶之分”,违忤孙权。后为孙霸等诬陷,下狱处死。
陈正,陈象,张纯,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太子孙和被孙权幽禁,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以晋献公在骊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奚齐而至晋国大乱故事劝谏;太子辅义都尉张纯亦尽力劝谏孙权,但陈正和陈象都被孙权族诛,张纯亦被处死。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孙权数谴中使责问陆逊,忧愤而死。也可以说是被孙权连气连惊连吓逼死的。
屈晃,祖籍汝南,三国吴时居章安。初为郡吏,在职清廉,颇有政声。赤乌初年,擢为尚书仆射。志匡社稷,刚直耿介,以忠义著称于时。晃常忠言直谏,劝帝均息力役,爱养士马,抚恤百姓。孙权晚年,太子孙登病死,立登弟孙和为太子,后又幽闭孙和而欲立孙霸为太子,群论哗然。晃与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骠骑将军朱据等激切上书。孙权不听。与朱据等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诣阙连日固谏不止,叩头流血,辞气不挠。终为孙权罪杖一百,斥归田里,次年忧愤而死。
孙霸,字子威,吴郡富春人,孙权之子,孙和之弟。娶大司农刘基之女为妻。孙和被选为太子时,受封为鲁王,与孙和享有相同待遇,因此与孙和之间产生继位的问题,後来被孙权降罪赐死,并将其党羽全寄、吴安、孙奇和杨竺诛杀。】
这些人,不是世家就是皇族及其党羽,而其实东吴的命运可以用“成也世家、败也世家”来形容。早期孙策依靠江东四大家族在江东站稳脚跟,而后期到孙权时,世家之间相互勾结把持官场,尾大不掉。或许孙权正是在这种一筹莫展的情况下便开始了他的暴君之路,而以武毅闻名当世的钟离斐或许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诛掉功绩,连吴国史书都不曾给他留下一笔记载……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笔者,笔者会不定时更新文章,与大家一起了解那段群星璀璨的历史。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你们的建议与想法,笔者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
(写在末尾的末尾的话:正史本身是只记载大概,缺乏细节的。由于钟离斐在正史中实在是缺乏记载,笔者在分析时不免会代入些许个人的观点,一是为了使文章更富有可读性,二也是为了让不为人们所熟知的英魂具有更饱满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