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的实施策略(1):由节选文、改编文引出原文进行比较阅读。
小学许多文章都是从原文中节选或者改编,因为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充分发挥作品的教学功能。但是节选文或者改编文有一个问题,就是和原著的表达效果有区别,甚至区别还很大。看这种区别是不是一种阅读资源,有没有阅读价值。如果有,就可以和原著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思考,辩论。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最早的题目是《民族小学》,这篇短小的散文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吴然发表在上海《小朋友》杂志1986年第1期上。后来,过了17年,被选为2003年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改题目为《我们的民族小学》,叙述人称也从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现在,教科书编者又精心打磨文字,将题目定为《大青树下的小学》,并选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仍然安排在第一课。
这就是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所谓灵感,显然是来自怒江,具体说,是来自怒江片马的古浪和岗房,并在岗房边防哨所一种“美丽的感动中”完成了写作。当然,我在写作的时候也综合了我这一路在边疆看到的许多民族小学的情景,并且选择以一个更富有民族特色的多民族地区如德宏作为背景,来反映各民族小朋友在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描写边疆各民族孩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场景。同时,我也是将它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即通常称的“儿童散文”来写的。因此,这里就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和儿童的想象,以及儿童的语言。也就是陈伯吹先生说的,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并用孩子的心灵去体会。冰心老人在给我的一封信上也说,“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她在一篇文章中甚至说,搞儿童文学的人,就得“保持天真”。文学前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给儿童写散文,作者往往要把自己“幻化”成作品中的孩子,努力用一颗孩子的心、一双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对世间万事万物充满新奇和新鲜的想象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散文葆有孩童般的天真的稚气,散发出孩童般的可爱的芬芳。 ——摘自 吴然:关于《大青树下的小学》
附吴然1986年发表的《民族小学》原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平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出许许多多的小学生,有傣族小学生,有景颇族小学生,也有阿昌族和德昂族小学生,还有汉族小学生。他们的穿戴不同,他们的语言不同。可是,他们来到学校,就都成了好朋友。他们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美丽。他们一齐向高高飘扬的国旗问好,向老师问好,向在校园里飞蹿欢叫的小鸟问好!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他们跟着年轻的女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老师一句,他们一句。他们的声音真好听!这时候是多么安静,连树枝都不摇动了,鸟儿都不吵了,蝴蝶们也停在花朵上,好像一切都在听小学生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一只猴子,一只山狸,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看着小学生们读课文,画图画······当小学生们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时,也会招引来许多小鸟,甚至孔雀、马鹿和麂子。
啊,这是一所民族小学,一所南方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八大图、组织结构图)作业纸,一页纸,帮助孩子架起“教”与“学”的桥梁。
统编本小学语文1-6年级作业纸,热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