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小语2坊课题组的主持人,是西街小学的李瑞丽。很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给我这次陈述的机会。我们的课题是《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我们的课题得到了西信都中心小学、柳沈村小学、西街小学三所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三所学校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对学校领导表示感谢。我从以下四方面对我们的课题进行陈述:
一、为申报课题我们所做的准备工作及相关的研究基础。
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在研究本课题之前,我们对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孩子感到习作难,怕习作。习作时通常是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写几句就没内容可写了,内容空洞。有些孩子问老师:老师写几行?老师写多少字?写一张行吗?他们不想写,不喜欢写,把习作当压力。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生活面狭窄,生活单一、乏味。有些爸爸妈妈外出务工,跟随着爷爷奶奶在家生活,他们更没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不能充分积累素材。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走访了我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他们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确立了《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的课题与县里的“研训赛”一体化的研究主题是相辅相成的。
为开展好本课题,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落实课题组成员,分解落实课题研究任务。调查分析学生平时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搜集查找信息,筛选汇总有价值的信息。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学习积累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合理借鉴优秀研究成果。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研究本课题我们是有相关研究基础的。2015年我参与的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品德问题的调查研究》于16年8月顺利结题。我和田梅鸽老师又参加了《传统节日文化读本》校本课程。田梅鸽老师是位读写力极强的老师,2016年荣获“读书标兵”,曾在“滑州杏坛”、“滑县班主任”多次发表文章。我们组其他成员在教学、辅导、组织活动、调查研究等方面都有极强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了解研究对象,做好问卷调查,制定研究计划,探索研究形式,加强理论学习,进行个案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认真学习多读多看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报刊。比如叶圣陶先生,于永正老师的书籍。积极搜索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材料、信息,全体成员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2.行动研究法:老师在具体的习作教学中开展研究,及时记录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
3.定时抽查法:在计划时间内抽查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了解他们的写作是否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做好记录,进行个案分析,做好个别辅导。
4.经验总结法:收集、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升我们的习作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实施。
(一)提高孩子们习作兴趣的研究。
明确各学段学习的目标与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培养孩子们的习作兴趣。第一学段的“写话”。我们给孩子们提供绘本练习,把绘本打印下来,让孩子们看着图练习写话。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话。我们还进行看图写话展示。孩子们兴趣极高。第二、三段的“习作”,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在每学期进行一两次习作比赛。还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到教室文化墙上,有的发到班级群让家长也能欣赏到自己孩子的作品。有的发表在学校的《希望》校刊上。孩子们在刊物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学期末把他们的“写话”和“习作”装订成册。编辑成《绘本汇编》和《习作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也能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
(二)引导孩子们获取习作素材的研究。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捕捉生活材料是写好习作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善于捕捉习作契机,指导孩子们把身边的生活运用到习作中积累素材。比如春季种菜、种花,秋季农忙收获时,周末、节假日和家人们外出活动游玩,中秋节、春节这些传统佳节的亲身经历,都是他们很好的练笔机会。课外阅读是孩子们积累素材的一个途径,我们会利用每册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每学期评奖出“阅读之星”,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做到积累摘抄。比如:摘抄自己难忘的句子,喜欢的句子,印象深刻的句子,有新鲜感的句子。把平时积累的材料用到习作中。做到学以致用,读写结合。写日记也是积累素材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途径。平时把一些同学的日记在班级里和大家分享,提高孩子们写日记的积极性。孩子们坚持写日记,他们将会收获一笔不小的财富。另外,老师鼓励孩子们多参加学校活动和班级活动。比如:参加学校的少先队活动、植树活动、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冬运会等,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孩子们的写作积累素材。班级活动中,我们会依据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和平时的重大节日确定活动内容。例如学习了诗歌单元,我们会进行诗歌朗诵活动,在“三八节”会引导孩子们为妈妈表达爱,写出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在“九九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演讲。12月13日纪念南京大屠杀,进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朗诵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记录下来编辑成册,在教室传阅。一次次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了孩子们的写作素材。做到了说与写的有机结合。
(三)指导学生习作方法的研究
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鼓励大量阅读,丰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仿写句子,仿写片段。老师给予适当的写作步骤指导。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到“我手写我心”。
(四)指导学生习作修改的研究。
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是第三学段目标要求。重视学生对习作的修改,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学生们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提高习作能力。
四、我们课题的预计成果和实际效果
(一)通过研究和实践,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让孩子们体验到习作成功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撰写研究结题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和相关的教学论文。
(四)低年级的“写话”编辑成优秀的《绘本汇编》,中高年级的“习作”编辑成优秀《习作集》,关注重视习作的书写质量。
探索研究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提高孩子们习作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爱上习作,让他们在习作的道路上体验到幸福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初衷。
以上是对我们的课题工作如何开展进行的简单陈述。诚请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