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逛知乎时,无意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提问:“当你做了什么后感觉自己的写作算是入门了?”
提问人自称是一位野路子作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也不懂怎样才算达到了写作的入门要求。
这问题可能是新手共有的疑问,毕竟写作这件事,尽管前人总结了无数规律方法,依然看起来有些虚无缥缈。
事实上,很多经验丰富的写作爱好者,也会有相同的疑问。
我们可以归纳总结为:写作人对自己作品特有的一种不自信表现,尽管他们自己都没认识到这一点。
在《写出我心》一书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明确的案例。
作者的学生寄来两部短篇小说请她过目,她在感动之余不禁感慨,仅仅一年半的时间,这名学生进步之快,让人刮目相看。
于是在讨论中,她告诉这位学生:“这两篇小说很完整,很动人,很美。”
学生并没有因此而骄傲或产生一丝欣喜,相反,她生气了。
她认为老师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没有花功夫去认真阅读,她来见老师不是听赞美的,何况自己写的东西怎么可能有那么好,老师实在是太夸张了。
作者安慰了这名学生,并再次肯定了她的作品,建议她对外投稿。
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家优良杂志接受了其中一篇稿件,这名学生不仅拿到了稿费,还收到了杂志社颇具价值的评价:本来杂志社已经通过决议,不再刊登短篇小说,但这篇稿件实在是太优秀了,让他们改变了初衷。
自信对写作者而言其实很远,即使你从事写作已经有些时日了,也有自己的心得,发表过被认可的作品。
每当被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写作水平时,答案是一定会无限趋近于中等偏低。
你是否发现,写作人对于夸奖的评价很容易选择性忽略,却对批判性的评价记忆犹新。
《写出我心》就针对这一现象,有一段很精辟的总结:
我们想要诚实无期的支持和鼓励,一旦得到了,却又偏偏不相信,反而轻易听信苛责,以强化心底根深蒂固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其实我们根本不行,根本不会写作。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文首提出的问题,是不是感觉它几乎可以覆盖任意层面的作者?
如果资深写作人都会看低自己的写作能力,做出“自谦”式的超低评价,那么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不是对写作一点自信都没有了?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以文章的好坏来说事,而是要找到一个客观反映现实的标准范围来衡量。
苏秦认为写作应该是一门源自内心的生活艺术,每个人都能做,只是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做得好。
它脱离不了人间冷暖、柴米油盐,又稍微那么高出生活,带来一种精神享受,让它成为一门艺术。
那些标题技巧、开头写法、文章结构、金句结尾等等都只是表象,真正能够驾驭这些能力的,是本心。
因此,写作入门本质上应该一次心灵上的升华。
这么说会比较抽象难懂,那么我们用事例来表现它的样子:
写作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对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事物,都渴望挖掘它背后的逻辑、深意。
办公室常见的马克杯,你能联想到它的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名称的由来,工艺人的日常。
可以通过某一事物不断展开联想,发现背后的故事,作为素材积累和描写依据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就像刻意背诵好词好句,不断阅读获取知识一样,将思考和积累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对那些触碰心灵的故事,能够提出个人观点,转化为写作灵感。
类似搜索引擎一般迅速找出能够支持观点的事例素材,且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结构已经被你梳理出来。
开头和结尾,是否运用名言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它们会自动浮现在眼前。
最后,你能够选出几个真正引发共鸣的标题给自己参考。
你对眼前的任何事物,都能找到一些触碰心灵的东西,这都基于你前期积累的丰富生活感悟。
同样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你也说不清原因,但你就是能够做到。
可能你还在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出质疑,可一旦达到这种境界,苏秦要恭喜你,因为你已经真正入门了。
我是“苏秦知识创客”,学习并分享最真实的自媒体写作知识,欢迎关注。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