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10
卷二·终始第九
11/22
原文: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
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泄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
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原文译文对照:
~~~~~~~~~~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
凡用针刺治病,都该自表及里、由浅而深,逐一刺中皮下深度不同的三层位置:皮肤层、肌肉层(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皮肤组织层)、分肉层(附着于骨骼的块状肌肉)。
邪僻妄合,
当有外来邪僻之气侵入经脉,经脉中会产生邪僻病气与正常气血相混杂的乱象。
阴阳易居,
由于外来邪气侵入、占位,会使原有正常气血因位置不够,而彼此越位:阴分气血浮越于表,而阳分气血沉陷于里。阴分气血与阳分气血互相僭越领地、各自失其常位。
逆顺相反,
气血运行的逆顺方向因此也被颠倒。营气理应在经脉中顺行,逆乱后却反而在外逆行;卫气理应在经脉外逆行,逆乱后则反而在内顺行。
沉浮异处,
脉搏的升降沉浮,与其阴阳、五脏、五行等属性不相符合。比如,阴脉当沉却反浮,阳脉当浮却反沉;肺脉当浮反沉、肾脉当沉反浮,之类。
四时不得,
脉搏的季节性升降沉浮变化,也不符合正常应有的季节性规律。比如,春夏季,脉本当上浮,却反见下沉;秋冬季,脉本当下沉,却反见上浮。
稽留淫泆,
邪气久居体内,以致繁殖壮大、布满体内。
须针而去。
凡以上六种病情,都需要用针刺治疗来去除。
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因此说,一刺针入浅,进于皮肤层,则稽留于皮肤处的表阳之邪(阳分之邪)能被泄出;再刺针略深,进于皮下组织层(肌肉),则稽留于皮下组织处的阴分之邪能被泄出;三刺针入深,进于附着于骨骼的块状肌肉层(分肉),则能徐徐疏导、汇引谷气到来,谷气到来即当出针。谷气,即由脾胃化生食物所产生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使人体诸类肉质得到滋养,产生相应功能,发挥其各自应有的生理作用。
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泄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什么叫作“谷气至”呢?如果是正气虚弱引起的虚证,在补刺以后,患者会感觉到精气神更充实,医者也会感觉到指下针感变满实;如果是邪气炽盛的实证,在泄刺以后,患者会感觉到病势被衰减,医者也会感觉到指下针感变空虚。有这些感觉,就说明谷气被成功导引而来,使该处肉质组织得到滋养、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从而该处气血被疏通理顺。
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
什么叫作“邪气独去”呢?这是指致病邪气被泄出以后,即便体内之气血阴阳一时仍未调平理顺,患者也会自体感觉到病势衰减,医者也可以看到患者精气神的好转。
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因此说:补刺后,虚弱的正气会变得满实;泄刺后,炽盛的邪气会变得虚衰。即便病痛不随针刺而缓解,病势也必定会衰退。
~~~~~~~~~~
老黄历择吉,2024.4.23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09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11
推荐:猴子森林110:归圣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