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章摘抄(上):
估算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我们必须处理未知而从陌生到熟悉,就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无法逾越。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P57)
及时行动。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P59)
直面困难。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多简单的事。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的倾向,再多、再好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无法完成。(P63)
关注步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P68)
并行串行。无论学到什么东西,都可以接着问自己:“那……这个道理还可以运用在什么地方?”反复问自己这种简单问题,能够锻炼自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P69)
当一个任务比较庞大,需要划分为多个步骤或者多个子任务的时候,对这些子任务之间的关系需要仔细甄别。甄别后,可能会因此产生若干行动方案,而针对这些方案可能还需要反复衡量才能找到最佳方案。(P71)
把自己的时间切分成“时间片”是一种很难习得的能力,我通常把“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然后就开始像处理器一样处理任务。(P73)
感知时间。通过实践,我发觉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柳比歇夫方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此外,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上都可以达成,有次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P80)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P82)
记录开销。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随时记录自己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P84)
【思考】
想起2014年、2015年各一次失败的备考经历。考试教程分别有300页和600页(不包括习题库),当时备考时间充裕(至少3个月以上),以教材为300页的考试为例,制订的复习计划是:每天看10页教材,用两个月可以精度两遍教材,做一遍课本配套练习,剩下一个月用来做题,顺便复习不熟悉的知识点。
然而,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刚开始为了完成每天10页的指标,有些需要反复琢磨的知识点只是匆匆看过,有时工作累、回家晚、想娱乐的时候,暂停了复习计划,堆积了几个“10页”,从而感到焦虑,焦虑又加剧了拖延。
自学考试与背单词不同,内容有易有难,且无法提前预料每个知识点所耗费的时间,复习进度难以“匀速前进”。今年计划尝试以时间为单位的复习计划,从每天投入复习15分钟开始,如果时间充裕,再投入第二个15分钟,重点不于在量,而在于专注。第一遍阅读是由陌生到熟悉,花费的时间多,第二遍阅读是温故,花费的时间会相对缩短。
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问自己“这个道理还可以运用在什么地方”,将看似枯燥的知识点连接到已知世界的端口,也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016年12月参加草莓的日计划私教班时开始用手账记录时间开销。看到笑来老师书里写“哈,我在写上面几行字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期间做了很多没办法或者不好意思写给别人看但确实没用的事……”,忍不住笑了。回看自己的记录,也有不少类似的“空白”。记录时间开销的过程,也是真实面对自己的过程。
【行动】
1.日计划清单与手账相结合,如实记录时间开销。
2.采用以时间为单位的复习计划(每天投入复习15分钟开始,如果时间充裕,再投入第二个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