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中,有幸遇到可以懂你的人,少之又少。
“你觉得要懂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
“半年左右吧”。
六个月?也太久了吧!
这是自己给好哥们抛出的问题,他想了想,很认真告诉我的。听完答案后的我,内心是崩溃的。
那时,总觉得只要用心,就能懂得很多事情:只要用心学习,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要用心与人相处,就能拥有很多朋友;只要用心懂一个人,就能真的懂。
那时的自己,觉得懂得身边的每一个人:懂得哥们头疼难受,多半是因为心里的那个菇凉;懂得妹妹是乐天派一枚,多半是因为她是个贪玩、无所忧愁的小孩。同样,也觉得他们懂得自己的每一次喜怒哀乐。
理所当然“懂得”的背后,是没有经历过和无法承受的痛楚,是无法表现和压抑在心底的日记本。无法感同身受,同样,无法揭穿伪装和打开心里的枷锁。
或许,我们把“只要”和“就能”看成充分必要条件,理所应当地就认为只要用心,必有回报。可惜,结果并非如此。“用心”程度与事实结果并不是必然条件关系。
我们也曾幻想过,像伯牙和子期那样,高山流水觅得知音一枚,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将两个人相处时间、距离,还有事件一起发酵,才能成为真正懂对方的那个人。伯牙子期知音难觅让人感动,现实中这种因条件而发酵的懂得,也同样让人珍惜。
我们相处在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里,有共同的话题,吃喝玩乐可以让我们相聚,艰难困苦可以让我们凝聚。我们成为彼此可以嫉妒除你以外的所有人、还要狠狠祝福你的那个人,成为时常被想起的那个人。
真正的懂得,不是你的所有行踪我都了如指掌,不是你的喜怒哀乐我都算盘接受。而是发自内心希望你过得好,我都不会嫉妒。
因为“我们即使发了一千次短信,心与心之间大概也只能靠近一厘米”,所有这种“懂得”的沉淀,即使环球几圈,也是比不了的距离。
这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