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伟人说,作为一个作家,将来去了天国,上帝是会请吃糖果的。天国里有什么好景,自不可知,但糖果是诱人的。这诱惑便袭上我的心灵。于是从那时起,对于我来说,人生的台阶就是文学的台阶,文学的台阶也就是人生的台阶了。——贾平凹
第一次知道作家贾平凹,是看了那本在国内遭禁16年,却在国外赢得声誉,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的《废都》。
自《废都》之后,贾平凹的小说《秦腔》、《贾平凹散文精选》一直在书架上还未开封阅读。这应了一句老话:借的书看得快,自己的书看得迟。读过几本贾平凹的散文集,均是图书馆借来的书。这本《关于散文》也不例外。
《关于散文》收录五十五篇文章,多是一些信件回复及作品序言,其中也有怀念路遥、读张爱玲、孙犁论、我的字画等。贾平凹的文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让我安心读进去,不是一目十行,而是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
贾平凹的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阅读吸引力,是因为他掌握了好的文学语言。在《关于散文》这本书中,他从7个方面阐述了何谓“好的文学语言”。
1.一句话,好的语言是什么?
即:能准确表达出人物的情绪的就是好的文学语言。怎样准确表达出情绪呢?需要搭配。其中特别要注意标点符号是文学语言的一部分,它在搭配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
2.如何搭配?
要有质感。如同树皮有树皮的感觉,丝绸有丝绸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视觉上要舒服。有些字搭配在一起看着就舒服,这就是语言的味道。味道是中国人对一种东西的肯定,有独特东西就能引起注意,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掌握了独特的味道。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有些文字本身就存在质感,有些文字轻,有些文字重,这时候就需要讲究搭配,首先要把握情绪,然后再考虑所选用的文字和词句,不能把一堆太轻的字用在一起,也不能把一堆太重的字用在一起。这就好比听音乐一样,要听出节奏感。
贾平凹说:“要把文字搭配出节奏感,这些都是很玄的事,无法用语言在这里讲出,需要自己体会。我当年研究它时,就是从音乐开始的,有些歌好听,就分析好听的原因……在节奏上,要有爆发力和控制力,有跳荡式、舒缓式,有戛然而止,有余音袅袅。世上任何事情都包含了阴阳,月有阴晴圆缺,四季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我们看每一个汉字,它的笔画都有呼应,知道笔画呼应的人书法就写得好,能写出趣味来。”
看到这段文字,颇多感慨。一个成功的作家一定是有自己成功的方法在其中。为呈现更好的文学语言,在搭配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3.运用闲话
什么是闲话?就是要把要说的人和事已经交代了,还要再说一两句的那部分就是闲话。怎样用闲话?它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在文学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文学,换一种说法即虚构性写作。得明白掌握两点:一是会讲故事,二是会用细节。故事就是好的情节,情节可以任意编排,细节却必须真实了再真实,有了真实细节,再离奇的故事都有人信,没有细节,再真实发生的故事写出来都不信。
“张爱玲的作品往往是交代完人与事后要说许多闲话,这些闲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补充前边的话,就像在湖面上打水漂,一个水漂一个水漂闪现过去。人说某某才华横溢,指的是闲话,因为水盛满了杯子,还往外溢,溢的就是那些闲话。”
4.使用最节省的话
语言要让人记住,要让人眼前一亮,就要说的特别准确,一下子说到人与事的骨头上,用最平常的话或者比喻说出了一个道理,在语言的叙述中,要用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楚。
5.还原成语
在文学作品中,成语运用多了,就是学生腔。文学作品需要形象而不是概括,就需要作家还原成语,比如万紫千红,要写出一万个怎么紫,一千个怎么红,才足够新鲜生动。
6.向古典和民间学习
民间有许多好的语言,需要留心收集。陕西有好多民间散落的土语,如“欢实“”泼烦”“受活“等等。
7.追求语义的混沌
语言讲究是无穷尽的,在结构上、节奏上、感觉上变化莫测。作品要写得混沌,不是文字的混沌,是含义的混沌,越是平白如话的文字能表现混沌的意象。
文学语言是个大迷宫,需要自己在写作时体会,在阅读时体会。
“人站在第一个台阶上不明白第三第四个台阶上的事,站在第三第四个台阶上了却已回不到第一个台阶去。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而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
贾平凹朴实的语言总是能轻易打动我,是否也打动了你。《关于散文》这本书虽然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每一篇文章看似很散,但细细品读,总是被看似不经意的一段话打动。比如在本书最后,他写到:有个老教授七十多岁了,还红光满面,每年能出几本书。我问他怎么做到的,老教授说,每年给自己定计划,计划定的详细,已经定到130岁,明明知道肯定活不到130岁,但也要让上帝知道你很忙,最起码哄着上帝不会让你很快死。写作也是如此,不停地给自己定目标。
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有计划有目标有事情做,就算计划不能完成,或许还可以长寿,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