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龙凤帛画》战国帛画,又称为《龙凤仕女图》,湖南省长沙市东南郊楚墓,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龙凤仕女图》是至2010年为止发现的仅有的两幅战国帛画之一,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T型绵画 西汉绘画作品。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此幅帛画是一号墓出土,全长205厘米,为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
《女史箴图》(局部)东晋 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
《职贡图》是南朝梁国萧绎画的一幅画作,现存宋人摹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
《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创作于北魏。
《西方净土变》敦煌壁画
《维摩诘经变》敦煌壁画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敦煌壁画
《游春图》展子虔 隋代
《历代帝王图》阎立本 初唐 。我们看到的是摹本,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画中刻画了历史上汉至隋间有不同作为的13 位帝王的形象,这13 位帝王按历史顺序依次是: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 唐代。我们看到的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
《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周昉 唐代。绢本设色(手卷),重彩,纵46厘米,横180厘米。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高逸图》孙位 唐代,现藏上海博物馆。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绢本,设色画。图绘四个士大夫,身旁各有侍者一人,以树木竹石将人物一一隔开。据研究,应是《竹林七贤图》中的一段。图中四贤,一为好老庄学说,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涛,旁有童子将琴奉上;一为不修威仪,的王戎,旁有童子抱书卷;一为写《酒德颂》的刘伶,回顾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壶跪接;一为饮酒放浪,惯作青白眼的阮藉,旁有童子奉上方斗。画法工细,设色浓重,尤其所绘湖石的皴染,已开五代山水画的先声。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签题,又有宣和内府诸鉴藏印玺,是可信的唐代绘画作品之一。
《江帆楼阁图》李思训 唐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 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
《明皇幸蜀图》唐代(传)李昭道。绢本,青绿设色。纵55.9厘米,横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开始由盛而衰。有一幅唐代流传下来的金碧山水画,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这幅作品就是《明皇幸蜀图》。
《辋川图》是画家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 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 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
《照夜白图卷》 韩幹 唐代 纸本,设色。纵30.8厘米,横33.5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图中所画的照夜白,是唐玄宗所喜爱的御马,它被系在一木桩上,鬃毛飞起,鼻孔张大,眼睛转视,昂首嘶鸣;四啼腾骧,似欲挣脱羁绊。不仅画出马的膘肥肌健的外形,更着力表现其杰骛不驯的雄骏神采。用笔简练,线条纤细而道劲,渲染不多而体积感、质感颇强。图左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幹画照夜白”六字;左边上方有“彦远”二字,似为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北宋术带题名并针“平生真赏”印;尚有南宋贾似道的“秋壑珍玩”、“似道”等印及明项子京等收藏印;卷前有向子湮、吴说题首;卷后有元危素及清沈德潜等11人题跋和乾隆弘历诗跋。《画史》、《画鉴》、《南阳名画表》、《大观录》卷十一、《墨绿汇观》卷六、《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五牛图》·韩滉 唐代,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
《天王送子图》 吴道子 唐代。纸本手卷,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传为宋人摹本。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乃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
《重屏会棋图》周文矩 五代。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过会棋情景。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十六罗汉图》贯休 五代。绢本设色,纵129.1厘米,横65.7厘米。日本高台寺藏。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又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即所谓“胡貌梵相”。画家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点的罗汉形象,既与唐代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胡人形象的传统有相继承的一面;同时,由于唐代佛教艺术逐渐世俗化,形象越来越写实,而贯休所画则不类世间所传,而是更加夸张变形,变得奇崛怪异,使“见者莫不骇瞩”。这表明他的创作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
《写生珍禽图》黄筌 五代。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写生珍禽图》上面用工细的手法绘有数十种鸟虫。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鸠、蚱蜢、蜜蜂、牵牛、乌龟等。每种动物都描绘得十分精巧、肖似。无论羽毛、鳞翅,都具有很强的质感,称得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用的一幅稿本。
《匡庐图》荆浩 五代。绢本,水墨画,轴。尺幅:185.8×106.8 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幅画与范宽《溪山行旅图》不同,近、中、远三景并未全部放在画幅的中轴线上,而是将近景的松石、茅舍移至画面右下角,中间以广袤的水域隔开,与左上方体积庞大的远景主山相对。画家采用“平远”和对角线的构图设计,与宋人《岷山晴雪》十分类似,都受到北宋末流行的小景山水画的影响,这暗示《匡庐图》的成画年代应晚於十一世纪。
《关山行旅图》 关仝 五代。绢本,水墨,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夏山图》董源 南唐。
《秋山问道图》五代 巨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秋山问道图》是—幅秋景山水画。画上主峰居中,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山峰石少土多,气势显得温和厚重。
《山鹧棘雀图》五代 黄居寀 台北故宫博物院。本幅构图之重心,大致居于画幅**,与北宋山水画之中轴式构图相似,荆棘、蕨、竹、飞鸟平布画幅,颇有图案式的布局意味。
《双喜图》宋 崔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写秋野景物,草树坡石,布置生动,而秋风飒飒竹树摇撼,山草皆靡,风势甚烈。整幅画面诗意之浓郁,有声有色,真堪称一幅“西风颂”了。
《读碑窠石图》宋 李成、王晓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读碑窠石图》,为五代末北宋初李成与王晓合作。图中残碑上应有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 人物 ”,但现存此图中已无此二行小字,所以为摹本。但不妨碍体会李成寄于画中的意境。《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 山水 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 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
《溪山行旅图》宋 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早春图》北宋 郭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幅右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著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溪山楼观图》宋 燕文贵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溪山楼观图》是一幅描绘江景山峦的山水画,气势开阔旷远。图中山势宏伟,峰峦耸峙,林木茂密。山脚、山腰处皆有楼观殿宇,时隐时现。江边丘陵起伏,沙碛平滩碎石散布,杂树迎风,江水浩瀚。楼台水阁隐现于水气烟云之中。行旅数人,过桥临山,见深山幽谷。
《五马图卷》宋 李公麟 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失踪,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本幅无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佑五年(1090年)。幅上两处有乾隆帝的题文,钤有清“乐寿堂鉴藏宝”等印20方。该卷系职贡类题材,作一人一马状。据黄氏题跋,5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分属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监。
《秋庭戏婴图》北宋 苏汉臣。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画轴左上方有题跋,但并非原画所有。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 张择端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墨竹图》宋 文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用水墨画倒垂竹枝,以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浓淡相宜,灵气顿显。笔法谨严有致,又现潇洒之态。
《四梅图》宋 杨无咎 。此图写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种状态。后自书“柳梢青”词四首,分咏四梅。
《枯木怪石图》宋 苏轼。苏轼作画,固然重视抒发情感,但并不忽视形式技巧,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再观共文、其书、其人,诚然如是。
《芙蓉锦鸡图》宋 赵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货郎图》宋 李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采薇图》宋 李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李唐晚年人物画中的不朽之作。绘商末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两子席地对坐相话语,若有声出绢素。衣褶原多用挺细圆劲的钱线描,周围松树,以墨水晕染浅深,用笔粗细和谐。画树石皆湿笔,甚简,整个气氛肃穆沉毅,近处大树两本,一松一枫,奇倔如曲铁,而树身两相揖让,衬托着二位主人刚直不阿的性格。
《潇湘奇观图》(局部)宋 米友仁。米友仁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长子,父子两人共创“米家山水”。此图绘米友仁十分熟悉的潇湘奇观景致,深得其“变态万层”之“真趣”。
《泼墨仙人图》南宋 梁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
《太白行吟图》南宋 梁楷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
《四景山水图》宋 刘松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
《踏歌图》宋 马远 《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角,疏柳翠竹,有几个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踏歌是民间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谓。
《溪山清远卷》(局部)宋 夏圭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裏,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
《千里江山图》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 18 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江山秋色图》宋 赵伯驹 这是一幅长卷山水,绢本,青绿设色,是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一画卷以极为丰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辽阔的山川郊野的壮丽景色。
《写生蛱蝶图》 宋 赵昌 这是一幅描写秋天野外风物的写生画。在构图布局上,画家有意在画面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景物多集中在画面的下部。将野菊、霜叶、荆棘和偃伏的芦苇等,布置得错落有致。在晴空中有三只美丽的彩蝶正在翩翩飞舞,一只蚱蜢正在向上观望。整幅画把秋日原野的高旷清新、风物宜人的景色,描绘得十分动人。
《岁寒三友图》 宋 赵孟坚 莹净的纸面上,画家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著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於画面**。这三株折枝植物的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生佳作,同时画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墨兰图》元 郑思肖 《墨兰图》是郑思肖留下的惟一传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的代表作。《墨兰图》卷画面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表现了兰叶挺拔、富有韧性、刚柔相兼之质。
《秋郊饮马图》元 赵孟頫 这是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画的代表作。画面是江南初秋时节,放牧人赶着一群马到岸边饮水的情景。放牧人身穿红色长袍,手持马鞭,转身看着正在嬉戏的两匹马。在牧人的前方有五匹马步入到河中饮水,在河岸上还有两匹马在互相追逐。整个画面树木清秀,河水平缓无波,马的造型生动,表现了自然景致的优美。
《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 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用得非常恰当。
《云横秀岭图》元 高克恭 这是高克恭山水画代表作。图绘山峦耸秀,白云缭绕于山间,山脚坡边林木茂盛,溪水萦回。画家以乾笔皴山体,色墨混染,用浓墨沿山的轮廓作横点,山脚坡石用笔勾皴,山体厚重且十分见笔,画风苍秀。树石的画法虽可看出有借鉴米氏父子的痕迹,但整体上已具高氏风貌。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渔父图》元 吴镇 此图取景于江南一带水乡。高树两本耸立湖畔,树下置一茅棚,有小径穿越敞棚可达湖边,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拂,对江平沙曲岸,远岫遥岑,更远处一峦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叶,水波涟漪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情意。笔法圆润,意境幽深。
《幽涧寒松图》元 倪瓒 此幅构图不用常见的“一河两岸”两段式章法,但画幅上方和其大多数作品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观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笔法秀峭,渴笔侧锋作折带皴,干净利落而富于变化。松树取萧疏之态,笔力劲拔。
《青卞隐居图》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画面描绘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
《朝元图》(局部)永乐宫壁画
《杨竹西小像》元 王绎 倪瓒。此图人物面部轮廓须眉全用细笔精心勾勒,略作淡墨晕染,神气活现纸上,自然、生动。衣纹线条则简括洗练。倪瓒补松树坡石。
《四清图》(局部)元 李衎。李衎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此图原为长卷,约在明代中期时被分割为前后两卷。
《清閟阁墨竹图》元 柯九思 此图画竹两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稚竹小草。竹叶以书法之撇笔法写之,墨色浓润,浓淡相间,沉着劲挺。
《墨梅图》元 王冕
《风雨归舟图》明 戴进 这幅画描绘暴雨降临的瞬间,风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颠簸摆荡,行人迎风而行的情景。为了捕捉这大自然戏剧性的一刻,戴进运用宽阔的湿笔,快速斜扫过画面,表现大雨滂沱如泼、雨雾翻腾的撼人气势,同时他也画出翻折的树叶、芦苇,和逆风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种垂直逆向,加强整幅画的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