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定义:首先它是信息中的一种。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只有符合以下条件的信息,才能算知识:
1、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用的;
2、从长期来看,更可能带来好结果
所以,分辨信息是否属于知识的方法如下:
1、知道了这些信息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好处?
短期有用的信息,不见得长期一直有用。一些信息也要跟着更新,否则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比如计算机方面,以前学习的是DOS系统,但现在完全没必要认识,早就被许多更高级的系统所替代。
学校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对思考的误解,需要我们自己去纠正。
很多人在判断刚了解的知识是否有用时,希望该信息是立竿见影,马上有用的。在这个错误习惯的影响下,常常主动剔除了很多觉得短期没用但长期绝对有用的知识。倒头来还是在吃亏中找不到真正原因,还感慨“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儿”。最糟糕的就是吃亏后还找不到根源。
这一点跟很多人的发财之梦类似,都不想辛勤付出,不想积累,只想着不劳而获,只想着一夜暴富。但这完全不符合自然规律。人在宇宙之中是多么渺小,只能遵循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成功;但太多人却常妄想着打破自然规律,最终只能自取灭亡。
李笑来老师再次强调了对概念正确理解的重要性:对概念的理解不清,只会让我们白白消耗更多的资源,包括时间。
碎片化的信息,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的。最形象的比喻就是,知识像是由砖头砌成的一所房子,但仅仅是一推砖头堆积在角落,我们是不会叫它为房子的。知识是有系统构架的。这点让我联想起高中语文老师,她教导我们要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把最主要的比喻成树根,接着引申出树干,树干分支出若干树枝,各个树枝再分支出树叶。不过当时若我能接触到思维导图的话,或许能更深刻体会到老师的意思。
学习的过程是长期持续且连贯的,否则不会产生什么进步。
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时间去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这点值得我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养成每天都学习的习惯,哪怕每次持续学习的时间都比较短。
知识本身并无法给我们创造价值,只有当我们在做选择时,它的存在产生了良性影响时,知识的价值才体现出来了。也就是,你知道了某个知识,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而是知道后在需要时充分利用了这个知识,有时甚至需要你活用这个知识,才能让知识的价值发挥出来。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机会拥有融会贯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