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教育成功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成功是业绩的成功。第二个层次的成功是真正的育人的成功。(就是看教师是否培养出的有创新能力的重量级学生。)第三个成功是思想的成功。(如果教育者能拿出独到的教育思想,即可涉足这个层次,若有全面深刻、开风气之先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家了。)
案例2:人应该有勇气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应该有胸怀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东西,应该有智慧来分辨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改变的。
了解自我的方法:1.不断进行各种尝试,什么都试试。2.暗中和他人比较。3.请高人指点。4.看书。
案例3:有思想的教师,研究型的教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真想说穿,让家长也好,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包括自己,都看清隐蔽的真实思想,看清真实的自我。人要看清自己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人干脆拒绝,他们不想面对自己赤裸的灵魂;但是总会有些人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教育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
案例4:“超乎常人的努力”,应该在动脑筋方面,而不是在拼体力方面,这才对路。而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就是要有主心骨,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效率,做一个轻松快乐的教师,埋怨是没有用的。
案例5: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存状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的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案例6:分类是科研的基本功,分类才能细化,才能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案例7:需要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进行十分认真的分析,找到属于“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这是教师的基本功。
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这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的思维方式。
案例8:关键不在于“怎么办”,而在于“怎么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支配他行动的,是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一个人是绝不会违背自己的思维模式的。
遇事用家长和班主任当“王牌”,是最降低任课老师威信的,学生能明白: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只好“狐假虎威”。
通情达理的老师才能熏陶出通情达理的学生。老师死心眼,学生就难免“一根筋”。师生打得“激情燃烧”,局外人从思维方式角度看,师生“彼此彼此”。
案例10:认错型教师其实是以教师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
案例11: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有两个缺点:“感性色彩”(他们所说的记住的,往往都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一些材料,很少进行横向的扩展性询问,更没有纵向的历史性的追寻。和缺乏逻辑性(只问“怎么办”,不问“为什么”就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找理由的地方当然也就不需要逻辑。
追问和反驳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是什么“材”,才谈得到“因材施教”。孔夫子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因材施教”的正确口号,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辨才的科学方法。这一课,我们要补上。否则我们只能永远在那里说一些“正确的空话”。
我们不能空洞地谈“如何思考”。经验告诉我们,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思想方法是最好的。这就是我搞个案点评的目的。
案例12:一位外国教育家甚至说,没有必要让孩子认错,关键是帮助他改正。
真正的优秀教师总是更重视学生“不在我眼前”的表现,因为他知道,教师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让我满意”,而是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提高。因为他懂得,教师个人的教育目标与真正的教育目的并不是总是重合的,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误把自己的目标看成客观教育的目标,它是一种自我中心。
真正的优秀教师是一些最不愿欺骗自己的人。
案例13:抽象地讨论科学重要还是情感重要,在我看来没有多大意义。我为什么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科研也好,不科研也好,你总要说出个道道,拿出个办法,含糊不得的。
案例14:为什么我们的努力常常白费?原因很多。1.可能是我们的努力不得要领,脱离实际,使劲用错了地方,或者办法不高明。2.可能我们的努力已经见了成效,只是我们期望值过高,看不见小小的进步。3.可能有些事情我们确实无能为力。
案例15:在工作中常有新鲜感的教师心理是健康的,缺乏新鲜感的教师心理是不够健康的。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孩子们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永远能带来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新的惊喜。
如何增加自己的新鲜感呢?最好的办法是走进孩子的心灵,因为孩子的心理是绿色心理,污染少,活力强,作为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生活在孩子中间,一定能找到许多新感觉。还有就是读书学习,练习换个角度想事情,也很有效果。
案例16:教师阳光,才能使学生阳光。
案例17:沿着“分清是非”的思路,下一步任务自然就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而不会是“如何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如何使孩子的压力得到释放”。
案例18:这种“白领教育”,完全是为少数尖子服务,促使多数人赶快厌学的教育。
教育,本该提升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境界,这位班主任为了眼前的工作成绩,竟然引导孩子们的目标锁定在某种“身份”上,作为教师,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有悖现代人的师德。
其实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如何能够把学生带进知识的乐园,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那一门课,喜欢上学。
案例19:空谈什么“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是没有用的,这孩子需要老师具体的、朋友式的“支招”,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空洞的说教。
案例21:让家长教育他,让生活本身敲打他,教师略加指点即可。别忘了班里还有更多的学生。
案例22:责备学生是没有用的,要提高自身的辩论能力,我看应该办教师辩论培训班,辩论是教师的基本功。
案例23:理性的道德思维教育是我们德育的盲区。我们的德育总是促使学生热血沸腾,而不是帮助他们冷静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
我并不完全否定外部干预、道德煽情和集体的“熔炉效应”,他们自有其合理性,自有其效果。我只是说,如果只是偏爱这一种思路,我们的德育是跛脚的。
案例24:做事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有些事无论对集体是否有利,都不可以做,还有一些事,无论对集体是否有利,都需要做,这样才是一个正直的人。
案例25:干分内的活,这是基本要求;自觉找活干,这是高标准要求。
案例26:在能力还不强的时候,永远记得:你做的事情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为了维护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级秩序,为了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用这个理念反复提醒自己,就能让自己更冷静,面对原则的时候底气就会足起来。
案例27:采取很多常规的教育方式或者新招数,常常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能解决问题,其实这是“碰上了”,或者只是“暂时控制住了”。正是这类表面的成功蒙住了许多教师的眼睛。
要详细分析的学生有:典型生;当务之急的“问题生”;在班里影响较大的小群体的领袖人物;教师从未见过的新型学生。
案例28:学如何组织“问题生”教育研究?先分析认定各班有多少个“问题生”,都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然后制定干预方案去实施,下次碰头时反馈结果,研究后续工作。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以本班教师为主要发言人,其他人帮助,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讨论要做记录。
案例29:写读书笔记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厘清作者的思想系统,一个是侧重自己的感悟。
哲学家陈嘉映所说,“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问题”。我的读书笔记一般不会详细列出所读之书的提纲,也不会详细记录其要点,我只拣对我最有用的段落抄录下来,然后谈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属于联想,有的属于感悟,有的属于生发,有的属于疑问,有的属于讨论,有的属于批评。
读书笔记真正的灵魂不是那本书,而是你自己的想法;读书若以书为本,跟着作者亦步亦趋,那就和应试训练差不多了,全背下来也没用。
感悟:
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第一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提高问题)的29个案例分析和点评,审视了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立马醍醐灌顶,帮助我解决了很多教师自身成长、师生矛盾、问题学生、课堂插曲等真实存在的教育问题,
比如如何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水平?怎样进行案例研究?怎样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怎样让教师保持新鲜感和上升感?怎样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怎样叫醒上课睡觉的学生?遇到特别的学生该怎样谈心?
我还知道了自身需要学习的,比如学习研究案例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解决问题。还有辩论,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和辨析能力。还有写读书笔记的方法,重点写自己的感悟。
我们教师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好为人师”,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听你的话或者主动认错道歉,学生是否听进去了?学生是否有实质性的改变?老师似乎不在乎,或者说是选择性地表示忽视。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维护老师的面子和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