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疯
正月十七了,忙忙碌碌的年就算过完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包括人的形象也该欣欣向荣,这才叫顺天应人么。看着自己这乱七八糟的发型,早就有点忍无可忍了,下定决心,今天再忙也得去收拾收拾这脑袋。于是晚饭后,披上衣服径直去了理发店,没想到排队理发的人还挺多的。看来,那个“正月里理发……”的传说真的成了传说了,没有几个人在乎那后面的话。其实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过去的很多传统都已经销声匿迹,曾经的农业文明的影子也渐行渐远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可能真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让我们衣食无忧的。但“快”的节奏,往往带来了浮躁,也沉不下心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美好,更不能静下心去做些精雕细琢的工作,而很多伟大的作品,往往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完成的。就比如前几天去天津博物馆参观的那件镇馆之宝“万户朝天图”,如果没有甘于寂寞,无为无求的虔诚定力,是绝不可能画出这样的旷世杰作的。
从知道这件镇馆之宝展出的消息,我就下决心要去一睹为快了。所有的行家都知道,这些百年、千年的藏品不能长时间暴露在外,大部分时间需要在严格营造的环境内保存,以延长它的寿命。所以,如果心怡某件藏品,一定要在有限的展出时间内去亲近,去感受他的美妙。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很多事,往往一个错身,再无谋面的可能,岂不可惜哉?
这件作品就静静的展示在天博的五楼。我去的时候,正好有位志愿者在讲解。对于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如果自己看,顶多看个热闹罢了,但如果有明白人引导着,那就大不相同了。于是,我赶紧凑上去,静静的一边欣赏山山水水,一边听着讲解者的娓娓道来。时不时地就会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沉浸在画中的年代,感受乾隆皇帝南巡的盛况,体验几百年前盛世江南人文魅力……不由自主的融入,别有味道,曼妙无比。
整部画卷长17米,宽56.3厘米,一共画了2000个人物,分布在山峦、街道、闹市、庭院等等地方,虽然人数如此之多,但它却归属于山水画。整部画作表现的是,乾隆第三次下江南时,范仲淹的后代孙儿范瑶,在苏州的太平山接驾的盛大景象。画卷色彩富丽、气势恢宏,将山川景致,市井风俗和官民盛大迎驾的盛况,描画的栩栩如生。
画的底色呈现黑色,据说这是一种早已失传了的工艺,其中还有很多非常讲究的工艺,比如描金、界尺画法等等,我自然是不懂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美的欣赏。整部画作,像是是绣出来的,立体感极强,活灵活现,动感十足,如果用放大镜慢慢欣赏的话,那效果一定会更加传神。这部作品还有一个最精彩的亮点,虽然表现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情景,但从头到尾根本就看不到皇上本人,你只能从人们跪拜的方向,还有那顶特殊的明黄色伞盖,才能判断乾隆皇帝所在位置。因为这部画作来自民间画师(可惜这位技术精湛的画师,却没有留下大名),皇帝的圣容是不允许被画出来的,否则便就是杀头之罪。不过一般人都能判断乾隆皇帝的真正所在,挺有意思的。
《万户朝天图》是我们天博的镇馆之宝之一,据说它刚刚在重庆展出归来。以往都是部分展示,因为很少能有这么长的展台可以放得下它。能够一览无余的欣赏它的全部真容,确实非常难得。志愿者还为我们讲解了很多东西,每一个跟听的参观者,时不时的发出感慨之声,“我们的老祖宗太伟大了!”“现在,还没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精雕细琢画出这样的作品呀!”“现在的人,不要说画了,就是让他静静的欣赏,都没有耐心了!”……
大家的七嘴八舌,我也非常有同感。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贝,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骄傲和自豪!是的,我们不是没娘的孩子,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几千年的传承,这些伟大的精神,已经融化在我们的基因中了。即便暂时有所迷失了,但终究会有觉醒的那一天,早晚有接过传承的火炬,继续发扬光大前行的时候。
国家在倡导传统文化的回归,有识之士无不担当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就像此刻为我们解说的志愿者,原以为她是某个美院的教授,退休了到这里发挥余热的,后来一聊才知道,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从五十多岁起,就自愿加入天博的志愿者的行列,每天为来参观的人,讲解博物馆各种馆藏品的前世今生,一干就是二十年,无怨无悔。也许是这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经历吧,老人的身上,总有种说不出的高贵与从容,让我心生敬畏。我相信,这样的奉献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努力终究会唤醒沉睡迷茫的人们,所以,对华夏民族的未来,我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