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两本2018年年历书,一本是廉萍老师编写的《每日读诗日历》,另一本则是她和扬之水先生合作的《古人的日子》。若论两本历书的编撰初衷,大约都是不约而同,要与古人结缘吧——“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每日读诗日历》的书衣上开宗明义“我过今日,古人亦曾有今日;我在今日,读古人今日之诗”。《古人的日子》呢?扬之水先生在后记里透露了一点旨趣:“翻开日历的每一天,都可以和古人对望,感觉一下和今天的同或不同,这会是很有意思的罢”。虽然都是观照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两本书在切入的角度上却各有侧重,《每日读诗日历》是每天选读一首古人写在当天的诗,《古人的日子》则突破纯诗词文字的界限,配上可以感知的古代名物图片,按照一页诗词、一页名物图片这样搭配编排。诗与物相证,物与诗相辉。诗词因名物而达诂,因了名物的佐证,让读者对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名物因诗词而耀彩,因了诗词的附丽,让古人的日子变得摇曳多姿、活色生香,一下子拉近了现代人与古人的时空距离。
廉萍老师是解读诗词的高手,扬之水先生是研究古代名物的专家,二人的联手可谓是珠联璧合、默契无间。两位老师又都是英华内敛、含蓄蕴藉之人,不论解读名物还是解读诗词惜墨如金,没有多余的废话。偶尔在适合发挥的地方点拨两句,往往出语清空,人淡如菊;又如梅花照水,一枝横斜。
我们来看廉萍老师怎么解诗。农历二月二十八日配诗为唐朝白居易的《前有别杨柳枝绝句,梦得继和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又复戏答》“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下面只有一条札记式的旁注:“一直以为闲看儿童捉柳花是杨万里的发明,看了这首才知道,白居易早就说过了。”紧接着是一句由衷的感慨“对孩子来说,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可以是玩具”。对于孩童的喜爱溢于言表,你会觉得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说出“我总觉得,孩子大概才是最接近世界和文艺的”话。又如农历腊月十九日,配诗宋朝史浩《武陵春 戴昌言家姬供春盘》,连解读也省掉了,直接就是一句抒情的感叹“又是一年春将来到,又是一年綵胜春幡,鬓间袅袅”,会心处正在不远,这不是恰好读出了刻红线的惕然而惊吗!
再看扬之水先生怎样释名物。农历五月二十二日,配图荔枝黄鸟金簪首,“并蒂双头之上一只小鸟,则温柔乡里又添鸟鸣嘤嘤”,寥寥数语,锦上添花,吉祥如意。
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配图银镀金象生荷花盏,“花心七个水涡纹仿若涓涓清露,见出它是新花初放,尚未结籽。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齐歌,它很可以是筵席上教人饮醉追怀的那一只金荷”。纯是诗家吐属,且正滴着涓涓的清露。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配图东汉陶灶,“灶门口是猫和狗,灶台上几只小老鼠,最是家居过日子的生气”,几笔白描,便勾勒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农历七月十六日,历书选了温庭筠词《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过片两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觉得拿来形容两位老师的合作实在妥帖。古人的日子如果说就像一位初服的美人,两位老师前后各持一面光鉴照人的铜镜,镜中套镜,影中现影,美人的一颦一笑便纤毫毕现地展示在读者眼前,那千年流贯的岁时节庆的欢喜便如花光扑面而来。2018,你还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