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捧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题记
《我们仨》是作家杨绛先生的回忆录,这部温暖之作向我们呈现了一家三口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对美的欣赏的家庭生活画卷,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家人珍惜当下的处世哲学与始终坚守内心深处水色安然的坚定。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用梦境的形式记录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过往,第三部用回忆的视角,记录了夫妻二人赴英留学,直至一九九八年钱先生逝世的坎坷历程。
杨绛与钱钟书夫妻二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祖国,在以后的几十年遭受了很多磨难,他们一家三口借住过亲戚家,挤过破旧狭小的办公室,还曾在钱瑗孤寒阴冷的学校宿舍里过冬。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和祖国在一起、与家人相守、读书是他们心灵栖息之处。
初读《我们仨》,是在一个温暖的暑假,懒懒地靠着沙发,怀着一份恬淡的心情断断续续读完的,书中有夫妻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深;有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的温馨亲情;有女儿、丈夫相继离世,亲人散尽后的绵绵悲痛;也有历经苦难后的清醒和豁达。
透过这个平凡的家庭、琐碎的事件,家的意义得到了最好的阐释。家不是一个房子,而是住在房子里的人,是能够超越世事无常的温暖亲情。当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家里有一盏期待的灯火;当我们远行漂泊的时候,家里有一份长长的牵挂。无论离家多远,我们回首遥望的是它,期待回归的也是它,家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
杨绛先生在书中回忆到:“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读着读着我的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亲人的离世不是瞬间的狂风骤雨,而是一生的潮湿,想起那些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此生再无重逢,眼角不觉湿润起来,可我们会在心底永远缅怀他们,不是吗?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二零一六年,杨绛先生逝世,从此,她再也不必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了,又也许,“我们仨”在另一个世界团圆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亦散琉璃脆”。我们常说来日方长,可总是忽略时间的悄然与无情,就像人生这辆单程车,没有谁能陪着我们抵达终点,那些和我们共同搭乘的人都会在某个站点下车,而我们终需含泪挥别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从此在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中,参透生死,看淡别离,也学会了珍惜当下。
人世间不会有童话故事那般美好的结局,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希望我们也能在困境中努力寻求希望,在苦难中不断汲取力量,如杨绛先生一般,温柔豁达,内心绚烂,于失意时释然,于复杂中淡然,于无常间坦然,长出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