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断断续续读了一周多,昨天才彻底读完,中间还忍不住跟家人探讨过多次。暂且不从学术角度评论此书,这里只想以一个从教者的身份,从家长教育孩子的角度说一些自己最感性的想法。
傅聪是傅雷的长子,傅雷对他管教非常严格,无论从生活习惯,衣食起居还是练习钢琴,从没有丝毫放松的时候,父子俩也因此常有摩擦。也因机缘巧合,傅聪得到名师指导(九岁半时拜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时任“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指挥的梅帕器为师。梅帕器是李斯特的再传弟子,傅聪在其门下受教三年。),使他有机会进一步出国深造,并在世界级的钢琴比赛中获奖,年纪轻轻就周游世界,在世界五大洲各大城市举办自己的独奏音乐会,获得“钢琴诗人”的美名,直到今日,年过八旬的他仍然活跃于世界乐坛。中国人知道傅雷的多,知道傅聪的少,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傅聪的声誉远胜于他的父亲,以至于有作者要在国外发表关于傅雷死因的文章,都要冠名《大音乐家傅聪的父亲——傅雷之死》。
傅聪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跟他本人的天分机遇及每天练习钢琴10小时以上的勤奋都有关系,同时这跟傅雷的严格要求肯定也分不开。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深林》,其中有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世上是有这种人的:尽管有卓越的天分才华,却承受不住系统训练,而终将才华支离破碎地挥霍掉。.......他们不懂得下苦功夫,忽略了对人格形成必不可少的这一主要因素。这是悲剧。”傅雷的严格管教令傅聪避免了这种悲剧。傅聪在国外生活多年,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并没有因此减少,从1954年傅聪去波兰深造到1966年傅雷去世,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件总数有好几十万字,看到这个数字,一方面惊叹于傅雷先生对孩子教育的孜孜不倦,另一方面也感慨先生的爱子心切和舐犊情深。
因对长子管教过于严格,傅雷心头常有懊悔之意,觉得自己不该对孩子过于苛刻。对次子傅敏的管教明显宽松了许多,也少了许多,傅敏受到的只是普通学校的常规教育,待要上中学的时候,因受其哥哥的影响,也想走音乐道路,想报考学钢琴的中学,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原因有三:一,傅雷认为傅敏在音乐方面没有天分,二,家里只能供得起一个孩子学艺术,三,傅敏开始的太晚了。听到这样的话,我想每一个正常人都会觉得不公平,傅敏也是一样,他和父亲大吵大闹,甚至离家出走,最后还是不得不听从家里的安排,放弃了音乐,上了普通中学。巧合的是跟傅雷之前认为他是教书的料相对应,他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老师。没看到本书之前,只知道大翻译家傅雷和他享誉世界乐坛的钢琴家儿子傅聪,本书的编者傅敏先生,从未听说过。因看此书,查看傅敏老师的材料,才知道了傅敏先生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英语老师。如果不是编了《傅雷家书》,谁又会知道傅敏是谁呢?当然,中学教师也有平凡中的伟大之处,可是如果跟享誉世界的钢琴家相比,我想傅敏先生更愿意成为后者。
同样是一个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成长的道路却迥然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真让人感叹。同时也让人想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家长本身就是一个权威人物,则他对孩子的看法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暂且不论傅敏先生是不是真的没有音乐天分,做为教育家的父亲,其实也没有必要给孩子那么大的打击。在傅敏热切想走音乐道路的时候,父亲给的如果是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一盆冷水,不知道傅敏先生会不会也有成为钢琴家的可能。
虽然我们只是普通人,其实在小孩子眼里,我们作为父母也是权威者。这也让我想起儿子小时第一次发声唱歌,唱的是我天天给他唱的催眠曲《小燕子》,当时儿子唱得跑了调,我听后对身边的老公说:“这孩子在音乐方面似乎没什么天分,你看我天天给他唱这首歌,他一开口却唱成了这个样子。”老公当时就批评我:“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知道你这么说会对他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吗?”当时并不以为然,只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实事求是地说话,觉得老公是因为疼爱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可惜的是,后来我的孩子很少再开口唱歌了,以至于到现在,他也很少唱。这是不是跟早年的时候我对他的评价有关系呢?
傅聪与傅敏两兄弟,也让我想到: 孩子管教与不管教,结果真的不一样。如果傅雷先生对傅敏的管教跟傅聪一样多,如果对傅敏也是从小严格要求,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面对孩子,尽管各个孩子资质不同,家长应尽量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跟傅雷写给傅聪的几十万字相比,这位父亲写给次子的信实在少得可怜,整本《傅雷家书》,写给傅敏的只有两三封。傅雷家书中提到傅敏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仅有的地方,也只是讲“敏没有天分,他不及你。”(尽管傅敏先生在别的文献中有解释,说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烧掉了父亲的一部分书信,他也不得不承认,父亲和傅聪更有话题,特别是关于音乐,对傅聪的管教和下的心力也更多些。)《傅雷家书》中,傅敏出现的次数不仅少于傅聪很多,也不及傅聪的第一位外国妻子朵拉,还有傅雷夫妇未曾谋面的孙子傅凌霄,甚至不及傅聪的几位钢琴老师。这位家庭成员在书中几乎是一个隐形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哀。
到今天为止,我只有一个儿子,不理解为何父母对孩子会厚此薄彼,偏爱一个忽略另一个。但做为一个曾经的从教者,之前教过很多学生,学生的天分和程度自然都不相同,有时候确实会觉得喜欢某些更伶俐、更懂事的学生,我想这和家长的心理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其实无论做为家长或是从教者,厚此薄彼不都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