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选书,对名字中有“人”的书会格外留意,如果作者正好是自己听过的名家,就会买来看看。原因有二:首先,我是人,对人的兴趣最浓厚,想把自己活明白些;其次,过于急功近利,凡事只想要根本,多一点枝枝蔓蔓都不舍得浪费精力。
渐渐发现这些年在生活上力求简单:
为每日穿什么而费神时,就想像狗那样长一身毛,身体自会根据季节变换增减毛的密度和厚度,无需为颜色、质地、款式、薄厚等劳心;
外出吃饭总偏爱最简单的配方。完了会怀念家里的食物,没有复杂的烹饪,没有厚重的调味,受我们饮食习惯影响,溪溪吃白馒头、糊汤、面条,比外面的饭香得多;
待人过于直白,有话说话,没话沉默,毫无悟性可言,说过不合适的话,做过不合适的事情,常常是过了很久才回味过来。所以那些多年来不离不弃的人,可以确定是真爱;
个人外形力求简单,高跟鞋闲走路慢,化妆闲麻烦,首饰按材质各来一种就好;
水杯用大的,手机来电提示要震动的,指甲要短的,家具要外形方正的,方便打理;
买东西要明码标价的,不必来回试探;
认定的品牌会跟随很久,懒得来回比较;
能一句说明白的话,不藏头露尾;
狗一条就好,孩子一个就好
……
所有这些对简单的偏执,全是因为想要节约时间和精力去要直奔要害,或者说是因为懒。
目前读书也力求简单:只读名家经典,放在书店最显眼位置的畅销书通常不会认真看。因为我想直接找最伟大的人请教最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却不愿为基本功耽误时间的人,总是幻想着一夜掌握盖世武功。
《人生的智慧》因此与我相遇。对于好物,我喜欢“相遇”这个词,因为那是另一个人一部分的生命。
封面上的这个老头,头发杂乱,表情严肃,眼神犀利,嘴角紧抿。拿到书与他对视的那一瞬间,我感到一阵心虚。
想起那天在公交车上,发现身边座位上一个女人一手抱着一岁出头的男孩,一手扶着婴儿折叠车,我见她不方便给她扶车,女人说谢谢。那小孩睁着大眼睛一脸严肃看我,我尽力给他一个热情的笑,也许是笑得太假,他不笑。这让我心虚,换回方才喜怒不形于色的表情,他脑袋微微左倾,看得更加专注,我讨好的假笑、慌乱的掩饰都被他看穿,面对那洞察一切的纯真眼神,我感到自己身为成人的虚伪、渺小和荒唐。
说回这本书,好像前一段时间流行一句话叫“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我想过一种简单、严肃的生活,而封面叔本华的眼神让我觉得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翻开以后果然正合我意:
1. 一个健康、良好的身体以及因此得到的宁静、愉悦的心性,活跃、清晰,能够正确而深入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平和、有节制的意欲以及由此带来的清清白白的心——所有这一切都是地位、财富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2. 外在财富的贫乏是由人自身内在的贫乏导致的。
3. 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力与感受无聊的能力之间成反比。
4. 卓越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敏锐的感觉,而其基础是强烈的冲动。
5. 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他的意义也就越小。
6. 只有真正的需求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
7. 人们无法忍受孤独——其实是在孤独中无法忍受自己。
8. ……与之交往的对象如果质量不够,那么就需要用数量来进行弥补。
9. 人们把群居生活看作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
10. 恰当的轻微的自我约束可以使我们在将来避免很多外在的制约。
11. 每个人都无法看到自身以外的事物。
12. 两个人做一样的事,这件事本身就已经不一样了。
13. 被人们通称为命运的事却往往是自己办的蠢事。
14. 一个成熟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消除偏见,解放思想……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那些在青年时期就在我们头脑中生根发芽的幻想和虚假概念。
15. 我们年轻时错误地认为,生活中那些重要人物的出现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有盛大的场面。然而,年老之后,通过对生活的回顾和思索,我们明白了,这些人和事都是默默地、无意从后门走进我们生活中的。
16. 不重要的事情总是越来越多,原因在于很多事只是在最初看起来是有意义的,但是经过多次重复,就慢慢失去了意义。
17. 人的精神智力在发展到最高点之后。就会逐渐走下坡路。最终结果是痴呆。
18. 人只有在性欲消失之后,才能够获得理智。
……
这些频频出现的金句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一边看一边告诉自己“原来他也这么想,原来他比我更坚决”,所以对目前这种相对简单的生活有了更深的认同和享受。
敢用“人生的智慧”命名,足见作者对内容的自信,我用几天时间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看完,觉得很不错,然后再补上没有看过的部分,并不觉得作者有多少夸大其实的成分。自己看了觉得好,借给楼上邻居看,最近要写它,要回来又看了一遍。还不过瘾,在电脑上抄写了一些片段,但挂一漏万,所以还是会放在手边,隔一段时间翻出来看看,安慰自己,鼓舞自己,也享受独处的时光。
生而为人,我们难免会用世俗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久而久之,长成了世人喜欢,自己陌生的样子。可最真实的自己总会在最深的夜里醒来,让我们深感那些条条框框不过是一种可笑的枷锁。正如叶藏在《人间失格》中顿悟:“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
往期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