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拍照,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特别是女人,基本上都是喜欢照相的。生日拍照、聚会拍照、买买拍照、旅游更是相机爆满……
那种只要一张就足以深深震撼人心的照片,让每张照片都证明时间的绵延连续,不可停留,更是值得保留珍藏的。
不管是“为记录生活”也好,为“散心”也好,或者“为留着岁月”也好……我们拍的是外部世界,反映的却是自己的内心。
不同的人为什么喜欢拍摄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焦段,同一场景为什么拍的角度方位距离不一样,纳入的元素不一样,片子的调子不一样,不同的人用同一部机器出的片效果迥然不同?后期的风格为什么每个人有明显的特点?在朋友圈几个人反复发图时间一长,你不用看发片人也知道哪张图片是谁拍的……这里面不仅仅是技术,技术背后的内心活动(思想这个词并不能准确的表达)才是真正核心的东东。
我曾经看到一段文字:“相者,从木从目,省视也。照者,观照,查照,记录也。 记录、观察、审视的是外部世界,影像背后却是对内心的一种观照、省视。为自己的存在而记录(没有自己的影像并不代表自己不存在,用心去看照片会感觉到拍照者的心理/观察/注意点/乃至性格特征),用影像这种有形的东西重现/放大自己无形的感觉,这就是拍照。从中国汉字的含义来看,照相比摄影更准确的表达拍照的含义”。这是对拍照的准确定义。
现在手机的拍照功能,让拍照成为更容易办到,可以随手拍。旅游、聚会、独处、喜悲……的心情也越来越多用照片而非文字表达了,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