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作者【马歇尔 卢森堡】;
书中对暴力的解释,并非我们以为的暴力动作,而是一种敌对行为,包括语言,语气,态度;
暴力沟通是怎么来的呢?有以下四点:
1.道德评论,比如:“你太自私了”;这种给人贴标签的言论。
2.进行比较,比如:“为什么其他同学都及格了,就你不及格呢”;
3.回避责任,比如:“我不得不早早起来接送孩子上下学,不得不回家做”。
4.强人所难,比如:“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
那怎么解决呢?作者给出了以下方法,有4个步骤:
1.观察,2.感受,3.需求,4.请求;
举个例子,4句话,每句话对应一个步骤:
看到咖啡桌下的2只袜子,
我不太高兴,
因为我看重整洁,
你是否愿意把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观察:要客观,可以具体一点。要区别于评论,否则对方不知道应该针对哪件事跟你沟通。
感受:书中也有列举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
(1)等到满足时: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
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2)没得到满足: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委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需求:简单表达自己的希望,期待即可。可以抽象;
请求:请求一定要具体,比如买多少个鸡蛋,什么时间内送到,或者希望丈夫花时间陪家庭,那希望一周花多少时间,这些时间可以拿来为家庭做什么,陪陪孩子,做做家务,带家人去旅游等等。
从这本书,我学到什么呢?
1.观察就是找到共识,有了共识才有利于后面的沟通,不然第一步双方的倾听都会比较难。
2.会把这个方法当做一个工具,而不是完全照搬。当遇到刺激时,我知道我还有一个工具可选择,而不是本能的怼回去或者逃避;
比如别人跟我说,“你真是个直男”,我就会淡定的说,这不是观察,是评论,你再观察一下。
3.这个方法还可以拿来进行考核。
比如,别人对你暴力沟通了,你可以考虑一下要不要用这个工具来跟他沟通,如果你觉得有需要,那就用,起码你有这个心,有这个耐心愿意继续给双方一个机会。但是如果你都懒得对他使用这个工具来维持你们的关系,那说明他在你心中也不是那么重要。也就可放弃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维持好所有的交情。该果断还是得果断点。
要知道在人生旅途中,确实会有一些人只参与你人生中的一段,而不是整个过程。
更少的甚至只参与过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