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我的总结季,除了本文,还有:
对于只会写读书笔记的自己来说,这算不算小小的“厚积薄发”呢?
2016.11.3,订阅《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开始每天阅读。
2016.11.30,开始记录日思录。
2017.1.9,读书会,开始每天阅读,每周总结。
2017.1.14,开始在笑来老师专栏每日留言。
很多人认为,成长就是不断地学习,学习榜样,学习牛人,应该像他们一样生活,像他们一样工作。
但是,我们永远成不了别人,我就是我。我们追求的是“我的成长”,而非“像……一样成长”。
所以,落脚点在“我”,“我成长了”,“我进步了”,“我……”。我们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不管这个人有多么成功,以为把他们的成功之道套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就会成功,这样的想法要不得。在忽略了“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要什么”的情况下,直接照搬别人的做法,直接进入“我怎么办”,你觉得会靠谱吗?
这篇文章就是想谈谈最近五个月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认识,或者说是对“我”的感知。所以,我所说的做法并不一定适合你,因为我说的是我的“我”,你只需要听一下,体会一下,然后去认识你的那个“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对你有哪怕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写字的巨大动力。
早起
早起是一种优势。
我平时是不早起的,今年初我在得到学友间发起了刻意练习的读书活动,选定一本书,小伙伴们一起每天阅读,每周总结。开始的时候,我阅读的时间不固定,一般是晚上,渐渐地我就发现了问题。
第一个,有时候工作上会比较忙,等到很晚才有时间读书,这样作息就不规律了,而且我睡得晚的时候反而更难入睡,影响睡眠,进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得不偿失。
第二个,晚上阅读时间不固定,什么时候才有空取决于当天什么时候回家,回家后先吃完饭,再出去散步(在更早之前养成的习惯),散步好才回来学习,但作为上班族,回家的时间是自己控制不了的。
第三个,晚上阅读的状态很差,或者说,晚上的精力明显不如白天。一天工作下来,就不太想读很费脑细胞的书了,而我们选择的书都是经典,第一本书是《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需要我花费极大的注意力去阅读。
第四个,晚上阅读状态起伏大。如果白天遇到让人很烦心的事儿,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事儿没有解决,就无法特别地集中注意力。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尝试把阅读时间调整到早上。早睡一会,早起一会,其实睡眠和学习的总时间都没变。早上最大的好处是自己可以掌控,且脑袋空空,减少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干扰。这样每天固定时间早起,划出半个小时时间专门用于阅读,以上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
万维钢老师在得到专栏这篇文章《高手修炼手册2:指挥官的派头》,提到某指挥官退役后仍习惯每天4:45分起床,他说:
早起能让我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敌人的感觉。
他总觉得世界上某个地方有个敌人,手拿冲锋枪和手榴弹,等着跟他交锋,他就问自己,我现在做什么,才能为那个时刻做好准备?然后他就起来了。
关于万老师说的这一点,其实我也有体会。早起的人会有一种斗志,一种潜意识里的心理优势,因为我已经在战斗,而他还在睡懒觉。即使不和别人比,也会觉得一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做了这么多事,很有成就感,心理会更积极更自信些。
我想说,把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对自己来说最有效率最不受干扰且最优先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早上的这段时间就是我的最佳时间。现在的我每天早上三件事,从长期看,这些对我来说就是特别重要的事:
写日记,复盘前一天,记录时间花费,反思昨日一言一行一思;
读经典,学习投资大师的投资智慧,与他们交朋友;
读专栏写留言,打磨概念和方法,升级操作系统,给大脑洗澡。
减法
减法就是留下最重要的。
订阅得到专栏以后,认识了很多伙伴,也陆陆续续地加入了非常多的微信群,大家像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每天在群里热烈地讨论着,一度我的置顶群超过了手机屏幕。
然后就发现自己又跳进了刚刚爬出来的大坑里,“随大流”、“凑热闹”,反思一下,觉得虽然与伙伴的沟通是必要的,但时间是有限的,中间要有所取舍,所以我按照自己的选择条件,删除了很多群,然后将很多群取消置顶,偶尔看看。
在订阅专栏的小伙伴里,我肯定是订阅的最少的,只有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一点我一开始就没有动摇。我不是说别的老师的文章不好,别人订阅那么多专栏是错的,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偶尔我也会看学友们转发的其他老师的文章。
我是这样想的,我自己的底子很薄,尚不能同时认真阅读这么多老师的文章,以免虚不受补。
我觉得,每个老师的文章都很棒,每个老师都值得我学习,但是,我学不过来。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自己的体系,打个比方,就像种树,学习一个老师,就是照着他的方法在种一棵树,学习十个老师,就是同时在用十种不同的方法种十棵不同的树。其实每棵树都很有价值,种树的方法也都对,但是,因为自己太弱了,根本没有精力同时打理十棵树,或者说自己功力太弱,没有办法把这十套方法融合到一棵树上去,没有能力融合这么多老师的这么多套系统。
所以我想,先按笑来老师的方法种一棵树,细心呵护,等这棵树长得大一些了,再去别的老师那学习他们的种树本领,以便更好地种我当初那颗树,这样我的树就是以笑来老师为根基,以其他老师为枝叶,就是一个整体系统。
至于为什么选择笑来老师,因为我最先接触的是他啊,而且就像他说的,他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教的全都是他自己做到的。最为重要的是,对于我个人的成长来说,他教的东西,相比于其他老师来说,是更底层,更核心的东西,或者再说的明白一点,他说服了我,我愿意被他洗脑,而不是别人。
节奏
节奏就是可持续的安排。
我记得有一个周末,没有其他事情,全部时间用在看书上,像打了鸡血,完全沉浸在学习里,直到晚上,从书里拔出来,才觉得身体很累。然后,第二天,就完全看不下去书了,明明知道应该做什么,但就是不想做,又是以看小说、聊微信打发时间。
然后,我就知道,学习,不能等到你觉得累了才停下来。特别是在长时间的学习时,一定要把时间划分成一段段的,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喝喝水,走走路,看看窗外的风景,陪父母聊聊天,都行。
在过年的时候,有七天假期,除去走亲访友,还是有几天时间可以自己支配,非常开心可以有这么多时间学习,又投入进去。然后,我发现,学习的时间,在逐日减少,学习的效率,在逐日降低,等到假期最后一天,干脆,我一点点也学不下去了。
这就告诉我,我最开始的安排还是太满了,消耗过高的精力和心神,以至于后面越来越跟不上,就是最初的方案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上班,天天学习,能够保持怎么样一个状态呢,很难。
这个度怎么把握,没有统一标准。有的人可以每天有效学习8小时以上,有的人可能只能做到2小时,所以,要感知自我,记录自己不同情况下的状态,在不断地调整和感知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所谓节奏,就是可持续的一整套方案。
在我记录时间感知自我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件不同类型的事情对我的疲劳影响是不同的,有的相互之间甚至可以削弱疲劳度,不是指纯粹的休息哦。
比如说,第一种情况,阅读半个小时以后休息五分钟,再阅读同样一本书半个小时,再休息五分钟,如此往复,第二种情况,阅读半小时以后休息五分钟,再写作半小时,再休息五分钟,再换一个类型的书阅读半小时,再休息五分钟,再健身半小时,如此往复,第二种情况相对于第一种情况更不容易疲劳,也就是说,第二种情况更有节奏。
至于你是选择什么类型的事情做,每样安排多少时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融入到这个节奏里去。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在学校每天学习那么多门课,不就是这么交叉着安排的吗。所以很多道理真的就在身边,关键看你有没有感知到。
身体
身体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根基。
没有身体,就没有“我”,就没有“我的一切”。但是,我对身体的感知却很差,比如说感冒了也不知道感冒,鼻炎了也不知道鼻炎,渴了不知道喝水,饱了不知道停下。等去医院检查了才知道生病了,等上火了才知道喝水太少了,身体超重了才知道吃多了。
但恰恰,身体最重要。想想,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体上的,少之又少,这叫不爱惜自己,不了解自己。你对自己的身体了解有多少呢?
这个跟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有大关系。一个人身体的强弱好坏,直接影响他每天的有效学的总时间。很简单的例子,生病了的时候,你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的。
所以千万不要和别人比用功程度,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有多大能量干多大事,还是要把注意力放到自身上,长期跟踪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当然,这个也是可以改善的。通过对身体的长期感知,你了解的越深,通过不断的尝试,就越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我特别反感一窝蜂地去跑马拉松,似乎跑马拉松变成了一种时尚,但你首先得问自己,我了解自己的身体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情绪
人是情绪的集合。
人如果没有了情绪,那还是人吗?你有没有感知自己的情绪?
启用元认知能力,感知自己的情绪波动。感知到情绪,就不会被情绪所控制。这听上去很神奇,但事实就是这样。
感知到自己在愤怒,自己的怒火就消减了,感知到自己在抱怨,自己的怨气就远去了,感知到自己在害怕,自己的胆量似乎增加了那么一点点。
当然仅仅感知只是第一步,来说说我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那些负面情绪。
焦虑与拖延。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差距,感到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要学的东西非常多,焦虑情绪就来了,另一方面呢,又总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心里好像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总是不想开始。这样就恶性循环。
感知到自己既焦虑又行动无能的情绪,就在心里默念咒语:
完美主义者死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处处都是有缺陷的,残缺的,事事并非完美,一味追求完美的人是脆弱的,因为这个世界远非他所想象,他就变玻璃心了。所以抱着玩玩的心态行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现在写公众号,如果我想等自己练好文笔才来写,那这一辈子都开不了公众号,也不会有我前面四十多篇文章,以及现在的原创标签、留言功能,以及今天刚刚到来的赞赏功能。
这是第一步,先行动起来,一旦动起来,我就发现焦虑情绪逐渐消失了,特别是有规律的行动,比如我们读书会的每天阅读,每周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感越来越弱,成就感越来越强。
当然,在行动之前,先做减法,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来做,且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做。比如对于我来说,投资很重要,但我不可能一下子成为大师,那就从阅读投资类经典著作开始吧,这也是我发起读书会的初始想法。
气馁与消沉。气馁主要源于跟别人比较,自己辛辛苦苦几个月,抬头一看,别人都已经跑得看不到人影了,消沉源于没有成就感,辛辛苦苦几个月,也不见得就能看见自己的成长,何况几周或者几天。
感知到自己气馁和消沉的时候,我会回顾自己曾经的努力,这个时候如果有记录就太好了,比如我在笑来老师专栏自1月14日起的每日留言,比如自己的每日反思,比如读书会的每周总结,比如我自己的学习笔记,它们已经在这个世界留下了烙印,尽管很浅,但想起这些,就会给自己无穷的动力。
还可以回想自己出发的目的,别走着走着忘了自己的初衷。在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我为什么要写作?在开始读书会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每人写了一篇我为什么要学习投资?
我觉得,在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应该找回我们出发时既定的航道,排除成长之路上的各种诱惑和干扰。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方向在初始之时就固定下来了,像上面这两篇文章,我会不断更新2.0版、3.0版......。
所以在此也建议后面加入读书会的小伙伴们自觉写一篇同样的文章,给自己。
实在不行,还可以回想曾经美好的事物。对于我来说,能让我内心平静下来的场景,就是小时候农田里的时光,万物生长,和谐共生,每每想起,心情都会宁静下来。《清静经》有云: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心静神清之时,所有的负面情绪也就会离你而去。
在我看来,情绪是外部世界在“我”的内心产生的投影对“我”的反应,要想减少负面情绪,无非三个办法,一是唤起理性之我,用伟大的意义战胜它,我们的人生不能止步不前;二是唤起另一个正能量的感性之我去战胜那个负能量的感性之我;第三个是利用伪装,欺骗自己的大脑,让感性之我停止思考,用习惯的力量战胜它。
总结:
早睡早起
勤做减法
保持节奏
关心身体
引导情绪
最后,以乔西.维茨金在《学习之道》的这段话结束:
我坚信最高境界的武者必须对自己真实。不能对自己的个性有所否认或压抑,否则产生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武者将会远离自己内心本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