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先说这诗仙应该长什么样呢?具体地说,他有一双大眼睛。“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酿。”风流倜傥肯定不在话下。
然而他却不高,身不满七尺,这是他本人说的。不满七尺,也就是还没有一米七。但是他也说了,身高方面没什么的。
“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浓缩的就是精华,都长脑子了。
外形不完美,不care的,不以身高论英雄。
因为出生时家中屋顶霞光普照,出生前母亲梦见太白星入怀,故老李给孩子取了个字,叫太白。
这种现象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祥瑞之照。人们很容易觉得这个刚出生的婴儿日后必定会大富大贵。
他在老李家同辈中的排行十二,故也被称为李十二。老李却迟迟没有给孩子取大名,毕竟那会儿还不上户口。
五岁那年春天,父亲带着他和母亲春游。老李突然来了兴致,想让一家三口合作一首绝句。
老李首先来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李夫人稍作思索,吐出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
而小十二则信口接了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
小十二的最后一句,可谓是点睛之笔。这个五岁的孩子让父母大跌眼镜。
惊叹之余,老李蓦然领悟,“李花怒放一树白”,就叫“李白”吧!
李白的那股聪明劲儿可见一斑,然而我们还熟悉一个故事,叫做“铁杵磨针”。早慧聪颖的李白经过老婆婆的感化,一改吊儿郎当的学习习惯,开始发奋读书。
李白在十几岁的时候,曾认认真真地研究过《昭明文选》,这本书收集了自先秦到南梁九百年间一百余位作者的七百多篇优秀文学作品。据说李白模仿其中的辞赋三遍,共作出两千余篇作品。虽然大多数作品他本人并不满意。
年少时打下的坚实的基础,足以让李白受益一生。
日后,他回忆起这段经历,夸张地说了一句:“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司马相如十五岁的时候有这么棒么?
天赋么?不care的,认真读起书来自己都怕。
“学而优则仕”向来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对于李白来说,权力也不是目的,他只是想像谢安那样功成名就后“功成身退”。
这也不能怪那时的知识分子看不到其他出路,倘若当年也有我们现代文明的发达的网络,至少可以凭他的人气,搞个自媒体啊,开个网店啊,接个广告啊,保不齐还能上个综艺。李白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了,而且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喜欢。
当然这个方式也不能推而广之,杜甫就不行。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那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在盛唐不受欢迎,在他死后,大唐日落西山后,其作品才大火起来,一直火到现在。杜甫若是地下有知,当会再次沉郁顿挫地赋诗一首。
言归正传。中唐以后要考进士,需要审查资格,其中有一条就是:商贾子弟不得科考。
这就把李白出仕的路限制了,众所周知,老李家就是做生意的。李白要想做官,只能通过拜见各方大神求举荐了。
但又不得不猜测,李白没有机会接受“应试教育”的规范,也许正是他可以一直源源不断地发挥他的“天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话说这以狂闻名的李白去求人举荐,会是什么场面呢?
他去过大大小小的各路神仙拜访过无数次,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先大致夸一下对方,然后再吹捧一下自己,顺便“厚脸皮”地表明自己的意图,到最后,偏偏要来个“其实你不帮我,自有我的去处”的意思。
我在看手边这本李白的传记时,每每看到这些场景,不自觉地为他捏把汗。
权贵有权贵的偏见,李白有李白的傲慢。
结果肯定是一再失败。成年后的李白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无业游民。
然而李白却没有轻易放弃过,他的后半生都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他的理想。
这便是李白式的生活哲学:屡遭打击,却越挫越勇,依然狂傲,依然自信。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无疑,李白就是那个悲壮的英雄。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笔锋一转,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三遭到拒绝?没关系,还有下次。
其实年轻时候的李白并不差钱,毕竟家里是做生意的。
干谒失败后的李白或寻友访仙,寄情山水。
或拿着剑,跑到各种场合潇洒去了。看到落难的公子,便慷慨解囊。
二十六岁的李白在他在扬州没花费太多时日就把从家里带来的“三十万金”快花光了。结婚后潇洒的生活也多由岳父支持,可以说,李白这一生很少被钱财所困。
这也证明李白想当官确实不是为了钱。而且他也从来没有把钱看得很重要。
钱么?千金散尽总会复来的。
也许他本是一个仙人,无法融入尘世。御手调羹,国忠捧砚,力士脱靴……不过也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诗和美酒才是他的标配,不行的话,再加一把剑。
这股潇洒的气质让他结交到不少好朋友。
贺知章第一次见到李白时就像一个粉丝一样直呼李白为“谪仙”,那时的贺知章已经八十多岁,而李白不过四十岁左右。
不仅贺知章,还有杜甫、高适、元丹丘……他们在诗和美酒中及时行乐。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半醉半醒之间,李白似乎看到他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
酒与这位诗人,似乎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就连他的结局,世人一直相信是醉酒后“抱月而归”。
抱月而归,这很李白。
然而,这确实是个美丽的误会。李白确实为捉月掉进江水中,但并无大碍。
真正的结局是,他后来得了重病死去的。
虽然比抱月而归少了许多浪漫色彩,但也不失是这个仙气太重的李白终于沾染了世俗的气息。
李白这个人,像一把火,生命力太旺盛了。他就是要任性地活着。
若是问他为什么这般活法,他大概会回答:我所拥有的都是侥幸,我所失去的都是人生。
而随着太白星归天,这把火熄灭了。而这,也是盛唐的最后一把火。
一往诗词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