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以为能够留心生活的人,内心必定蕴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会观察点滴生活,总会收获惊喜,还从没把观察和智力活动联系起来,直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给学生观察》。
何为“观察”?基本解释是仔细地察看事物或现象。观察不仅仅停留于看上,而且要入脑入心,观察的同时要进行思考,自然可以发展智力。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殊不知,观察不仅仅是感悟生活,也是让知识活跃起来的手段之一,且是极佳方法。在《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到: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诵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储存在大脑里的“死行装”,通过观察能让知识活起来,赋予知识色彩。
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如同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所以,苏霍姆林斯基会经常把孩子带入大自然中,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常鼓励学生一定要观察生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缺乏针对性地指导。
春寒料峭时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把学生带进了花园。“同学们,春天已经到了,你们能不能从中找到春的信息?”话音一落,同学们开始忙活起来。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谈论着,好像大家都在努力寻找春。
“老师,我发现小草露头了。”、“老师,这里的树枝好像有嫩芽了。”……
“你能不能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具体描述一下?”接着是一阵沉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说他们无法从脑子里提取出现在需要的词句。我把自己的发现描述一番,有几个同学勉强说出了几个词语,也仅仅是几个不关联的词语。还有一部分同学似乎把这次“寻找春天”权当是轻松一刻,他们漫无目的地游逛,什么东西都能进入他们的眼睛,没有什么东西能走进他们的心里。当我试图引导他们说出几个词语时,脑子里好像没有任何储存,怎么也挤不出一个恰当的词。
这是当时带五年级学生的一次经历。学生对大自然怀有好奇,充满期待,但是当他们那颗心被惊喜到,却无法用词来形容时,他们似乎也很痛苦。再让他们继续观察时,他们就变得无所事事了,燃烧起来的激情被浇了一桶冷水。对于这种现象,教学经验不足的我也很无奈,甚至逃避这种情况出现,后来极少带他们走出教室。同样把二年级孩子领到操场或者花园,他们的词语好像比高年级孩子还要多,他们的想象更丰富。
那是一个微风习习的清晨,我们在校园打扫卫生,忽然路边花朵上的露珠引起我的注意。在阳光的照耀下,他们光彩夺目,绝对是上好的珠宝。我示意几个同学一起欣赏。
“它漂亮吗?”我专注地望着滚动的露珠。
“老师,它像宝石一样闪闪发光。”潘舒鑫有些惊奇。
“它里面说不定还住着一个精灵呢?”我脱口而出。
李欣言忍不住问:“老师,精灵是怎么住进去的?”
“你可以给它编一个故事呀。”我微笑着看着欣言。
回到教室里我们讨论自己的所看、所听和所想,就连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的李想也多次举手发言。
随着知识的增长,高年级理应比低年级的词语更多,但是他们的思想好像被施了诅咒,动弹不得。究其原因,观察是一项能力,能力是需要锻炼的。只有一次次引导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他们的大脑神经才会被激起波浪。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