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跟父母的高质量陪伴有直接关系,好孩子都是父母陪出来的!
很多人说,我有在陪伴啊,天天在一起呢,可是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是无效的!
沙发一头你玩手机,孩子玩游戏,这不是陪伴;
你玩手机,逼着孩子去看书,这不是陪伴;
你看电视,让孩子去写作业,这不是陪伴;
你葛优瘫,让孩子去跑步,这不是陪伴;
你自己油炸烧烤,让孩子多吃蔬菜,这不是陪伴;
你自己讲一堆道理,不让孩子讲话,这不是陪伴;
同一个时空,大家在一起,但如果不用心、不投入、不倾听、不共情,就不是真正有效的陪伴,我们要避免无效的陪伴:
1、不走心的陪
即所谓的人在心不在。
看起来是陪着,其实没起到陪伴的作用。
陪伴,不只是跟孩子待在一起这么简单,如果家长一边陪孩子,一边做自己的事情:玩手机、看电视、打电脑、打游戏、做家务等等,不跟孩子互动,不跟孩子链接,就等于没有真正的陪伴。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在身边”。
2、不耐烦地陪
人虽然在孩子旁边,但极其不耐烦,脸色难看,情绪烦躁。
孩子想找大人说话,父母爱搭不理;
孩子想跟父母分享,大人冷淡敷衍;
孩子反应慢点,表现差点,动不动就发脾气,对孩子非打即骂;
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地陪伴,积聚的负能量,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毒药”。
3、不回应的陪
人在孩子身边,但和孩子距离很远,不参与不关注,不管孩子做什么,一句“好的”、“知道了”就应付过去了。
尽管孩子很期待得到大人的欣赏、评价,哪怕是批评,也表示大人“看到了”,
人们天然就有渴望被看见的心理需求。
父母冷漠敷衍的“没看到”就是无效的陪伴,对于幼小阶段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4、说教式的陪
有的父母要么不陪,一有机会陪着就是讲各种大道理:
你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样不对,那样才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空洞的大道理只是说教不是教育,更多时候只是大人的一种宣泄,一场不负责任的指责。如果父母总是说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道理一大堆的陪伴与其说是陪伴,不如说是批判大会更合适。
过多的大道理不仅不会有期待中的教育效果,还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继而产生对抗和叛逆,想想看,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不爱搭理父母呀?
5、高压式的陪
有些父母对孩子期待太高,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施加压力:
马不停蹄的课外班,分秒必争的刷题目,输液还要写作业,躺在理疗床上正骨还要口算答题……
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培养你,你必须……,否则你对得起谁呀?
但孩子并非机器,不是我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馈,
养育孩子,不应该抱有太强的功利心,你如果是为了成龙成凤成人上人才养育孩子,大概率你会失望的,毕竟人尖尖是少数啊。
父母对孩子为什么重要?因为孩子需要陪伴。
孩子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时,你不用去打扰他的专注,
对逐渐长大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父母长时间的介入,但尤其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陪伴与引导。
珍惜吧,对孩子的陪伴其实是有时效的。
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会逐渐失去这份责任与权利,慢慢地看着孩子走远,跟你挥手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