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是我每天清晨开启电脑后打开的第一个网页,已经形成习惯了。
翻看了一下简书上以前的文字记载,我注册简书的时间是2017年11月27日,但第一篇文字发出的日期却是2017年12月25 日。
说明这个期间还有一个月的观察过程,应该就是这个理由。
在这之前的岁月里,我习惯在闲暇的时候拿起一本书来看看,身边总是少不了书,也就仅此而已。我从未想过认真动笔写作的事情,一个资深的阅读者,这个称呼对我来说应该比较确切些。
QQ 空间最多记了一些日记体的碎碎念,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虽然注册QQ的时间是2006年。电脑是2007年配置的,纯粹是为了工作绘图使用,并不是为了书写文字。
看了一下我的微博注册时间是2010年3月,注册博客是同年9月。
这样看来,我涉网的时间也是不短了。只可惜在2016年网络文学较为火爆的时段,我没有闻到文字的香味,与文字的擦身而过只因缘分未到。
2016年之前的那几年是我舅舅在网络上的活跃期,他在本地文化界有些名气,只是退休以后才学会的电脑。如果我早些年就开始学着涂鸦的话,兴许会得到他的一些指点。
我表妹就是那几年开始的业余写作,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后期经过我舅舅的润色,开始投稿报刊,陆续有些上稿。
我那个时候对公众号没有丝毫的在意,公众号注册到一半,没注册成功就放弃了,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想起来的时候,还是找人帮忙买了一个带留言的公众号,世上有后悔药卖吗?
直到2017年10月,我在本地的一个公众号《山蚂蝗》上发表了一篇《父亲》。那天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一百天,作为纪念,我写的第一篇公开性的文字。
2017年是11月30 日,我在《六尺巷文化》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回忆舅舅操杰老师》,是为了舅舅仙逝周年而写,有感而发,写的很自然。
之后又有了《母亲的背影》,《外婆家的莲花塘》等不成熟的文字出现在公众号上,自此开始结识了本地文化圈的一些人士,其中不乏一些本省知名的大家。
在这些写作群里,有人发出了简书里的文章,看完,觉得挺新鲜。以为它只是一个网站,跟之前的博客、空间等也许差不多吧,当时也就是看看而已,并未注册。
后来在闲下来的时候,我用微信号尝试注册了一个简书号,再次打开以后,感觉它的界面跟别的网站还是有所不同,竟有点喜欢它了。
慢慢的爱上了简书这块书写者的园地,就有了来自公众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母亲的背影》,之后是随性的书写了一些日记体的文字,尝试写了一篇算不上小说的故事。
从此就与简书结下了不舍之缘了。
在简书上的游荡,也结实了一些老乡,泗四坊方,愚人,清冷之声,湖畔书桌,这些都是我的安徽老乡。
再后来就看见了齐帆齐这个名字,知道她是在简书上开课的。清冷说她是桐城的,你们是正宗老乡,她的简介里有微信,你可以加她。我笑着说,那我是不是要成为她的学员才行啊。
然后在简书继续游荡了一段时间,感觉脑子很空,根本不知道能写些什么内容,萌生了报个培训班的想法。
简书上的“日更女神”五戒大叔,只要是在简书逗留过不短时间的人,基本都知道这个名字,因其课程的日更理念,我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没想过也是不敢报她这个班。
后来,我与无戒老师还有过一面之缘,那是2018年12月25 日,五戒的“365训练营结营线下会”,地点在北京的樊登读书会,我有幸参加了。还记得“寒冷冬至 温暖相拥 执笔取暖 煮字疗饥 ”的总结,这个冬至好特别。
既然日更做不到,找一个别的班吧。“齐悦梦想社群”这个有吸引力的名字看见了就很难忘却,徘徊很久,在社群报名截止前还是伸出了我的手指点击了齐帆齐这个微信名称。
这个社群的发起人有齐帆齐、与君成悦、蒋坤元等老师,讲师是齐帆齐、与君成悦。两人各有其自身的长处,合二为一,正好成为一个完美的写作课程搭档。
齐悦社群不讲求日更,但最好是周更,如果周更都做不到,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第一年我基本上是周更,有时会多一些。只是老是忘记在社群小程序打卡,所以电脑没有记录到周更,不过这些都是小事。
今年的6月8号,是齐悦社群的两周年,我在简书上的文字也超过了五十万字,相比去年,只是文字上多了一些,欠缺深度。
有点宽慰的是,现在倒是不惧怕简书上的日更挑战了,因为它这个要求太低了,只要你想写,就都能做到。但不能为日更而日更,失去写作的进步意义。
简书还有一个我最欣赏的地方,就是它的编辑器功能,自动排版,自动记忆,文字根本不怕丢失。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它的这项功能。
我感觉自己现在越来越离不开简书了,我的文字都是在简书上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