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许多争论,有人认为“弱其志”是道家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那么老子真的提愚民政策吗?这几句话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而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又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乱源”,叫做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就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老百姓争的是什么?就是那个名嘛!你说你要考进士,你才能当官,那他就拼命去考进士。你说我要有才德,我才够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所以才造成历代所谓忠、不忠,所谓贤不贤。你看一阵子他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一阵子说他很高明,最后才知道完全是自私自利,在想他自己的事情。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老子一针见血,他说你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能,崇尚有才德的名,你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是无才无德,但是他装得有才有德。这样子就使得整个社会朝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做,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你看我们几千年来,我们就是为了功名,我们为了考名校,我们为了拿愽士,我们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不顾一切,所有东西都可以抛弃,然后走,然后骂,都是这些压力搞得我们生活不正常。其实老子这句话,你好好听听就好了,“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大家就不会盲目地、不顾一切的、不择手段地去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为什么会有小偷?为什么会有强盗?就是因为你家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奇珍异宝,他才会动你的脑筋。可是为什么一个石头会变成艺术品呢?一个古董会有天价呢?就是你贵难得之货,你看这个东西觉得他很贵重,然后把它的价钱炒的很高。本来没有什么的,马上就变成奇货可居、马上变成大家不顾一切抢夺的对象,他拿不到,他就变盗贼了嘛!就算他没有行动,最起码他也产生了一种叫做,抢偷的那种不正常的心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那个见要念现,就是表现出我喜欢什么。你看一家公司,为什么干部通通去打高尔夫球呢?就是因为老板喜欢打高尔夫球。为什么突然之间大家都喜欢去钓鱼呢?就是总经理他喜欢钓鱼嘛!你上面的人,只要表现出我喜欢什么,大家都乱掉了,什么叫做欲,欲是基本需要以外的东西才叫欲。千万不要把欲解释成”欲望“。哦,老子是反对人有欲望的,那老子算什么呢?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他有基本需要,不叫欲。是我们本能的需要,我们本身的需求,其它的才叫欲。他举了这三句话就告诉我们社会之乱源,就是崇尚贤名,就是贵难得之货,就是把基本需要以外的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名利欲是社会的乱源,可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这些东西就客观存在。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应该如何进行治理呢?所以圣人他要怎么样来治理这个社会呢?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你要把心里头那种贪念,把它虚掉,让它不要有,可是现在人是很可怜的,你看在家里面,一个孩他根本没有什么贪念,可是大人教他贪念,他的玩具比你好,去跟他要。你看我有个新的玩具,你想不想呀?所有的小孩都是被大从把那个贪念给引出来以后,害得他一辈子痛苦。心,它含有欲跟知的功能。你看所有的欲望都是从心里头产生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摆在心里头。然后你才知道这个,知道那个。你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实其腹”与“虚其心”相对待,你要让他肚子填得饱饱的,满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去,不是禁止也不是压制,去疏导去减少他的贪念。但是,我们从现实面来看,一个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他反而比较单纯,因为他没有太多的要求,他只想有温饱,我就感谢天地了。可是有了钱以后,他就作怪了,他就不虚心了,他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动不动就神气扒拉的,所以虚其心,实其腹,这里面有很多很巧妙的地方。我们还是要从《道德经》其他的章节来加以讨论,暂先搁在这。老百姓,你让他温饱,今天叫小康,然后你要实施教化,这教化是无言之教,不是下命令,不是规定,那个没有用的。让他能够把这些:喜欢奢侈、爱好虚荣、贪得无厌,这些把它虚掉。为富不仁,不是富的问题,而是不仁的问题,所以我们常常觉得好像圣人都叫我们不要有钱,那是不对的。富没有关系,你不能不仁就好了。为富不仁为什么可怕,因为它扰乱人心,它败坏风气。所以很多人讲钱是我赚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这样子是伤天理。为什么?因为所有人看到他不如你,然后他就想抢你,说不定他哪天想杀你,这些都没有,他就羡慕你,感觉他做人很倒霉。好吗?对你都不好,《道德经》所说的圣人之治在虚其心实其腹之后,接头说: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不是愚民政策呢?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立大志,可是老子却说要弱其志,这是为什么呢?弱其志,强其骨比较容易就是叫他强健他的体魄,多劳动、多保健,少动歪脑筋。但是,我们今天都鼓励你要有意志力,你要立志,你要怎么样呀,那就变成争强好胜嘛!整个和谐社会都被破坏掉了,你鼓励他考第一名干什么?你就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虚荣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那这样算什么呢?你是爱他还是害他?下面一句很容易引起误解了: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是愚民政策吗?不可能的,就算民智未开的时候,偶而愚愚民还可能,民智己开以后,你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谭,根本做不到,所以不要用这种心智去看《道德经》,老子就算你认为他不很聪明,他也没有那么笨,愚民政策,为什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就是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那个叫做巧伪,既奸巧又虚伪,无欲就是没有贪念,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他,其他的不给他。不能说什么都要满足他,没有办法小孩要,没有办法隔壁有,那你这样算父母吗?人家要起洋楼,我们也要起洋楼,最后自己倒霉。无知无欲:过正常的生活,不攀比。不要跟别人比,你一事实上要去想办法整人家,要想办法超越人家,这都不需要的事情。那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子讲的很清楚: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敢为是不敢胡作乱为,使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乱为,现在鼓励人家你有聪明才智你要创造,你要为什么为什么。。。。,全都错了。搞的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然后不但民不聊生,连官也不聊生。因此不敢为,将来也是个重点。现在很多人都是不敢为,不敢为那算什么?现在不是,要有所为,做错了再说。还有人说你就做了,也要表现的跟别人不一样。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第三章的结论,你不逞能干,不表示你比人家懂得多,不表示我很崇尚贤能,我很会用人,我有判断力,知道货的好坏。我有什么欲望就显示出来,让大家来满足我,这些都是乱源。你能把这些消减掉,你就无不治。你不管去管什么,你都管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