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称赞和鼓励中快乐地学习成长

      老家的院子,阳光正好,六岁的侄子恩请我和他一起打羽毛球。

      侄子那虎头虎脑的模样真是可爱极了,尤其是那双大眼睛,一笑起来就像弯弯的月牙,还有那两个深深的小酒窝,仿佛藏着无尽的快乐。当他提出要打羽毛球的时候,我一口就答应了,想体验一下和六岁孩子一起玩羽毛球的感觉是如何的?

      妈妈找来了两根球拍和一个羽毛球,恩兴奋地说:走吧。拿起一个羽毛球拍,穿着拖鞋就准备冲进院子,我提醒他要打好羽毛球,得穿好运动鞋,于是他很配合地返回屋子换好运动鞋。接着说:“说来吧,我们开始吧。”

      我们的游戏正式开始。侄子拿着球拍的样子有模有样,他站在对面,准备发球。只见他先用稚嫩的小手把球用力向上一抛,快速地使出浑身力气挥动球拍,那小小的身体因为用力而有些晃动,“啪”的一声,球拍击中了球,球朝着我飞来。

      “哇!这么厉害。”我不禁出声赞叹到。

      “对呀,我就是这么厉害。”他丝毫不谦逊地说,一笑起来,嘴角露出了两个深深的酒窝。

      不过,他也不是每次都能顺利把球打过来,有时候,他的拍每次都铺了个空,球快速地落到地上,或者“噗”的一声从他的球拍边溜走,最多的时候,居然连着十次他都没打中呢。可这孩子,脸上丝毫没有沮丧,每次球落地,他就会迅速跑过去,捡起球,眼睛里依然闪烁着期待和兴奋,然后又开开心心地准备下一次发球。

      我看着他,心里满是欢喜,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自己在和家人打羽毛球,有时候总是会被大人耻笑,打不中或者总是被指导要如何打,可依然还是打不中,有时甚至因为被嫌弃打不中而失去了打羽毛球的机会。记得那时候满满的沮丧和失败挫败的感觉。如今看我的侄子,他充满好奇的,不知疲倦的,非常乐观的面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不气馁。是什么让他拥有这样的能量呢?

      想起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一书中,第一章儿童的心理提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称赞的。作为陪伴者的我在陪伴他打羽毛球的过程当中,我关注的是他做得好的部分并给予大声地称赞:“哇,你太棒啦!这球发得又高又远呢!”“哎呀,这个角度太巧妙啦,你真是个羽毛球冠军!”他听到我的夸奖,笑得更甜了,那股兴奋劲儿就像充足了电一样,发球也更起劲了。

        这小家伙还机灵得很呢!有几次,他突然喊:“姑姑,你看,天上有飞机!”我下意识地一抬头,他就趁机发球,等我反应过来,球已经飞过来了。我没打中,他在对面笑得前仰后合,那纯真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打了一会儿,他突然说:“姑姑,我们俩换一下球拍吧。”换了球拍之后,我发现他发球顺利了很多。我猜啊,一方面是我的球拍可能更适合他,另一方面,经过前面大概25分钟的练习,他击球的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和侄子打羽毛球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就像对这个小小的羽毛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看到了他对游戏的热爱,每一次挥拍都是他快乐的表达;更看到了他对成功的期待,那一双盯着球的眼睛里,满是希望自己能打好的渴望。而我的称赞和鼓励,就像阳光雨露,让他这棵小幼苗茁壮成长,每一个笑容,每一次兴奋的挥拍,都是他成长的印记。我知道,在这称赞和鼓励中,他不仅学会了打羽毛球,更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和自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