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病逝的早,二婶靠干农活、捡破烂儿含辛茹苦地把大哥拉扯大。大哥成年后,独自进城打拼。从农村出来的大哥,自强不息,踏实肯干,任劳任怨。
如今大哥是一家国企的技术员,工作稳定,已结婚生子,并在城里安了家。大哥和嫂子在同一家国企上班,家里有稳定的收入,小日子地过得不错。去年,城里房价有所回落,大哥看到商机,贷款在城里买了三套房子。看到周围的同事都有车,大哥觉得自己不开车没面子,也想买辆车。但是家里的钱都投在了房子里,拿不出钱再买车。大哥就回村里,找二婶商量。二婶拿出所有积蓄,并卖了老家的房子,终于凑够买车钱,给大哥买了辆二十多万的日系车。卖了房的二婶坐着给儿子新买的车,高高兴兴地跟儿子进了城。
大哥跟嫂子商量好后,让二婶搬到大哥新装修好的房子里住。二婶寻思着靠捡破烂挣点钱,自食其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养老负担。二婶住进新家后仍保持着捡破烂的习惯,大哥的新家很快成了废品收购站,各个房间里堆满了空饮料瓶、碎纸壳、破编织袋,旧衣物……这些从垃圾堆里扒拉出来的废弃物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大哥家新刮完大白的墙也蹭得黑乎乎的。嫂子对二婶把新房子弄脏的这种行为表现出的强烈不满,与大哥多次劝说,不让二婶捡破烂,好好收拾家,二婶就是不听,还与嫂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对事情的认知不同,生活观念的差异,二婶和嫂子的家庭冲突不断升级。
迫于无奈,刚过完年,大哥就把在城里住了不到三个月老娘送回老家。二婶老家的房子已经卖了,大哥以城里的三套房子有贷款为由,只出了很少的钱,给二婶在村里租了个门窗都透风的破房子。房子年久失修,里面黑乎乎的,没有暖气,没有电视,院子里满是一米多高的枯草。大哥只给二婶买了米面等少量生活用品,也没给二婶留下什么钱就自己开车回城了。大哥临走时对二婶说:“妈,我回去了,要是有什么需要,给我打电话。”二婶努力地挤出笑脸,对大哥说:“放心吧,我自己能行,我这啥也不缺,你回去好好上班。”
三月份的北方,正值春寒料峭之时,城里还没停暖,村里也家家生着暖气或是烤着小火炉。身患糖尿病的瘦弱的二婶,一个人从布满了灰尘的阴冷的小屋里走出来,佝偻着背站在满是枯草的小院里,望着大哥开车远去的方向,抹了把脸上的泪。
著名学者于丹说:“每个人走到今天,都带着他所有的历史的烙印。每个人都是自己习惯铸就的。”没有当年二婶捡破烂的那段岁月,就没有大哥今天的生活。
母亲尚在苟且,我不知道大哥为什么能心安理得地坐拥城里三套房,开着二十多万的车。君子务本,在朴素的地方见出一个人的基本德行。一个人,无论在外面多有成就,都不能忘记脚下的起点。
父母不完美,但他们给了我们,他们所能给的全部,不求回报。父母之爱,子女可能永远也报答不完,父母给我们的太多,我们所能给父母的太少。不是每一个孝子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丰厚的物质条件给父母,但我们能尽自己所能去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多给父母一些陪伴。
父母与儿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认知事物观念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子女们能做的就是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对父母多一些包容与体谅,多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