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带来的各种问题和伤痛,成为当前社会中讨论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当一个人开始发展亲密关系或者是有了孩子,原生家庭问题对个人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地显露出来。
放假前,有同事问我有没有出行的计划,我说没有,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孩子会成为最重要因素,孩子出去玩,跟着,孩子想吃美食,买去,孩子想出去旅游,那我们就可以蹭着也去玩一把。而今年孩子的计划里是和同学出去玩,所以我就在家守着就好。
同事就问,不可以给孩子说他在家你去玩儿?我说可以的,孩子倒是不在意,经常对我说“你喜欢就好”。可是呢?
在我的认知里,如果父母外出,而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那是万万不该的事情,孩子的内心会觉得父母不爱他,会觉得被抛弃了,受到伤害的。所以我得陪着孩子,我要让孩子知道,我一直都在。
旁边一位年轻的同事说,那可不一定,说不好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不在家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呢。天天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多不自由啊。父母终于离开了,就可以自由自在,多好。
我说也是,我忙着上班的时候孩子自己在家里吃着泡面看着电视,觉得那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也就是说,他也期盼有自由的生活。可是怎么办呢?我觉得得陪着孩子啊,不陪,我心里觉得惭愧。
所以,这不是孩子的需求,也不是孩子的认知,而是我的看法。换句话说,如曾经的那句“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一样的,我觉得孩子需要陪伴。
同事立即扑捉到了一个很敏感的信息,你觉得孩子需要陪伴,是因为你需要陪伴吧?或者是儿时的你需要陪伴吧?
我笑笑,但内心疼了一下,突然觉得委屈和难过。是啊,孩子需要陪伴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呢?或许是一个孩子不被重视从未得到过陪伴的原因?或许是雨夜雷鸣时恐惧和害怕的孩子想要陪伴而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经历?或许是更早的时候表现不好而被父母锁在门外的惶恐感觉?……或许那所有的一幕一幕都已远去,只留下现在的一丝委屈成就了我现在的这个观念:孩子需要陪伴,我得陪着孩子。
虽然人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固化的、不可变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他人的积极影响其实也具有很强的治愈效果;或者看一本书,听一场讲座,与某个人的长谈,甚至听一首歌,追一部剧,或许是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经历,都可能会触动到我们内心,那个内在小孩的伤痛或许就此治愈。
只是,这个过程有多漫长,我们却不得而知。这条路会有多长,我们也无从估量。伊能静花了五年的时间才走出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赖佩霞十几年苦苦探寻回家的路,都有着不能为外人道的艰辛和蜕变的过程。但幸而,他们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家庭。
所以,无论这条路有多远,都要有意识地与原生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学会自我成长,自我治愈自我完善,将是最好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