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专注
孩子来找你说话,你要尽量与孩子平视,或蹲或坐,与孩子的高度适当,眼睛平视而专注,让孩子感觉你是很愿意与他聊天说话的。
共情
小一点的孩子,自己玩一会儿,或者磕到,或者遇到困难,哭着来找妈妈。
“我刚才摔到了,磕到这里(膝盖),很疼!呜呜呜”
“哦,一定很疼,来妈妈帮你吹一吹,是不是好一些?”
“嗯,不那么疼了,妈妈……”
这样孩子才愿意和你更多的表达……
倾听反馈
在你想和孩子沟通之前,首先要做到“不要打腹稿”,这是十分反常识的一点。可能你会认为,如果在开始一段谈话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岂不是有利于沟通吗?
但事实上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在焦虑或压力状态下,记忆就会僵化。在脑中回忆你设定好的脚本的同时与孩子进行谈话,会很容易给人念台词的僵硬感,给孩子留下不用心的印象。并且它会让你把心态更多的放在表达上,而不是倾听。
倾听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及时反馈。
“妈妈,今天我同学说,她妈妈给她买了奥数题,她都不会做。”孩子说。
“哦,买了奥数题,不会做。”妈妈回应。
孩子接着说……
妈妈简单复述或者“嗯”、“哦”、“是吗?”轻声回应。
如果你想解决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听进去你的反馈,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听听孩子打算说什么。
但倾听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说话的时候保持一言不发,直到孩子把话说完。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你讲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不动声色的,直勾勾的盯着你。这简直让人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所以真正的倾听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正如哈佛商学院谈判专业的教授迪帕克·马拉霍特拉描述的那样,有两个重点。
第一,你要试图真正理解并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想法的由来。第二,你要让对方知道你在努力做到上述这一点。
先鼓励表扬后给出建议
无论什么时候,想要给孩子建议或者批评教育,都要先鼓励表扬后给出建议。
永远温柔而坚定
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一共分为五层。
下面的两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现在的孩子生在一个物质生活丰盈,不愁吃饱穿暖的年代,一出生就基本满足了这两种需求。
所以他们开始往上面三层寻找更多的需求,比如爱与自由,比如尊重,比如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被压缩,几乎没有朋友,没有倾诉对象,大多数内心是很孤独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经常陪他聊天,用真诚搭建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千万别让你的孩子活成一座孤岛。
平常多鼓励他,尊重他,发现他的闪光点,哪怕是批评他的时候,也要注意场合,尽量温柔有耐心,不要打他骂他,也不要吼他、打压他,更不要对他一味说教。
与此同时,态度一定要坚定,如果孩子违背了底线和“约定的规则”,就要坚定地对他说不,让他知道“虽然我爱你,但是不可以。”
当我们把心态放平和,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孩子的行为。
你会发现,那个曾经浑身是毛病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成一个阳光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