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从表情包开始泛滥以后,我才意识到,现在很多人已经到了不发表情就不会说话的境界。
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件本来挺重要的事情,如果在聊天中掺拌了表情,就根本认真不起来。
说实话,我现在越来越烦那些和我聊天中掺杂大量表情的人。
02
前几天我去北京参加了一个挺重要的考试,在考试前几天和两个朋友在群里聊起来,想问问他们对这个考试一些想法。
没想到还不到三句,就被一个朋友的表情给带跑偏了。
本来一件挺严肃认真的事情,在他表情包的轰炸下,好像就成了我费劲巴力的跑去外地考试,属实像一个逗比。
于是,本来一个很值得进行深入讨论的问题,就这样演化成了一次斗图比赛,当然,你愿意和他斗图至少还证明了你们的关系还不错。
但曾几何时,我们确实是能一起安静的聊聊天的。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发微信,手机里都是表情包胜利的尖叫。”
03
很多人说这是个娱乐至上的年代,所有话题、思想,如果不给它一点娱乐的基因,就很难被炒作,很难吸引流量。
从这个意义层面来讲,表情包完美的顺应了这波潮流。
“情侣秀恩爱包”,“同事吐槽包”,“单位群点赞包”,“可怜求安慰包”,以及各种”污图配字幕秀智商下限包”。
......
靠着这些表情包,相信我,在各种社交群里,你一个字都不说,也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态度。
所以很多人会讲,既然表情包能代替语言,干嘛还要费劲口舌,还有可能词不达意的去打字,去说,一个表情干净利落,多好。
是的,如果表情包是动态的就更好了,你可以在面试词穷时,甩给面试官一个“你懂我”的表情;在给领导汇报工作时,拿出来一个“我能搞定的”表情;于是很多事情就不会尴尬了,就算是在那些决定你命运的时刻,一个“这就尴尬了”的表情肯定也会让周围的人会心一笑,而忘掉你犯了的错误有多么低级。
所有的这一切,你都说这是娱乐至上,而我说,这是娱乐至死。
04
辩论大神黄执中说过一句话:
“现在的年轻人手机里有一大堆表情包,可是脸上却没有表情。”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另外一些人,他们的名字叫做键盘侠。
键盘侠在网络上打抱不平,伸张正义,到处喷人。
而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个在路旁走失的小孩,可因为自己上班要迟到,于是选择了漠视。
同样,那些在手机里滥用表情包的人,现实中往往都吝啬于给出一个可以让人暖心的微笑。
是的,当键盘侠多轻松,只需要盘着腿做到沙发上,嘴里填满了各种小吃就能做到。而表情包的发送则更为简单,只需要手指和屏幕互动,完全不需要面部表情的额外参与。
当然,我并没有绝对化的否定表情包,很多制作精良的表情包确实能像调味剂一样,能让人人之间的对话多一份色彩。
可当一道菜里尽是调味剂时,对于双方来讲,无疑就是一场灾难。
05
仔细想想,这些年我们的通讯方式不断升级,但似乎我们对于社交质量的要求却是越来越低。
从开始的必须要见到真人面对面的认真聊天;到后来的本来能各自在家里玩儿手机,非要见了面玩儿;再到现在的只要一聊天就是斗图,表情包轰炸。
仔细想想,其实真的很心酸。
更加可怕的是,在这样一个快餐式消费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任何深入一点思考都不免会被人觉得矫情。
你发一条信息量大一点的干货类朋友圈,远不如一张自拍照获得的点赞量多,相反,人家会认为你不接地气,是在显摆。
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了,那些本来想真正聊些东西的人因为害怕被指责于是选择沉默,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那些每天被八卦、娱乐新闻洗脑的人因为不断地被认可和接受,所以更加肆无忌惮的轰炸你的朋友圈,轰炸你的聊天记录。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肖申克救赎里的一段话:
“这些高墙还真有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慢慢就会习惯它,等相当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
于是,我们终于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有漫天的表情包和斗图在我们的四周飞扬。
06
想起了奇葩说里一期议题:
“假设你生活在一个村庄里,某天早上醒来,发现村里的所有人都喝了井里的水变得意识错乱,颠倒黑白,只有你还保持着正常,那么你会不会喝这口水?”
我特别欣赏姜思达的回答:
“我们坚持的不是说我们认为我们一定对,而是认为我们心中认为的东西应该存在。”
来,让我们慢慢撕掉表情包,好好的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