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火炉”城市,似乎早已经习惯了武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早上慌慌忙忙端着碗热干面提着袋豆浆,家里招呼客人起个大早煨排骨藕汤,晚上宵夜麻辣小龙虾要辣要带劲,春秋季短、夏季闷热冬天干冷,但自家的一切只能自己黑,别人说不好那是不允许的!一切似乎都是上帝的安排,最好的组合。在听到其他人凡说了一点点自家的不好都想着据理力争,顺便在心里鄙视两分(粗陋的看法),但我们哪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是清醒公正的。所以古代圣贤们时常三五一聚,探讨品性人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那么现在的我们,90、00后的我们呢,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鄙视链中,从择校到找工作,从美妆到穿搭甚至看的什么书什么电影,懵懂蠢蠢欲动的内心像是被时代舆论和各种权威大V拉着向前走,我努力着置身事外不去介入,静静地旁观想要跳出这奇奇怪怪的圈,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无法为自己辩驳的勇气和自信.....
我们需要读历史,读自然社科类的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科学理性看待问题。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每次中日对接或者日本政府又伤害我们中国同胞感情时候,媒体就会顺势大力推送相关细节,但从未细细描述过这样做的原因,为什么?导致激烈而盲目的反日行为—“砸坏路边的日系车车”“围堵日企工厂”,在民众中滋长了盲目的反日情结!
重视精神层面大于物质层面,典型的“唯心主义”者,战争中的日本人极度勇敢也许是一直强调精神打败一切(甚至死亡),“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扬”,在全社会过于偏激的思想浸染下,连死亡都不怕了,何惧于自杀式的交战和切腹自尽呢?至春秋时期始,我们就开始崇尚儒家思想思想文化,流传几千年,内心柔软坚定,虽然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志,但也有随遇而安,卧薪尝胆的策略。
“投降是可耻的,逃避也是可耻的”,过度重视精神层面的东西。书中提到日本武士对机运的看法:一种是偶然碰到的,一种是自己创造的。面临无比艰难之时必须自己去创造机会。面对敌国的胜利仍然妄言:敌人现已落入我怀中.....此乃将军的神机妙算,作战计划正在继续实施中。这到底是为了振奋军心所发出的言论,还是强大的内心和在世界上推及本国精神的愿望,我想都有吧!
心灵很脆弱,但如果长期灌输某种思想和终身奋斗的目标,会是有无穷力量的!毕竟这不就是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嘛!本着一颗想要光大本民族的心,让世界效仿日本的等级制度建立一个排名分先后的环境,与我们的成长环境相悖,但却是战时日本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一个终生目标当然要带着“光荣”和“必胜”的信念去完成。封闭的国门、沉默的大多数将此作为信仰,“光荣”的完成,“光荣”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