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拆解的书籍名字叫《好图表坏图表》,作者是美国的斯科特·贝里纳托。
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可视化语言打造看得见的说服力”。
在一个以数据和社交媒体应用广泛的商业时代,如何让模糊庞杂的内容一目了然?
如何剔除冗余的信息,从而简化心智?
如何把复杂的故事讲清楚并具有说服力?
这是一本数据可视化的入门读物,干货满满的实践指南工具书。
书中列举了2个问题、3项准备工作、4个核心步骤、20多种关键图表类型、300余张实际案例图表,手把手教你制作清晰明了、简洁有力的好图表,让你成为图表高手和数据可视化专家,提升你的职业技能和职场竞争力。
本书作者告诉人们可视化思维是职场人士必备的技能。
R:阅读原文
最早的可视化图表可能是用树枝画在泥土上的狩猎采集时期的一个人类为了向另一个说明哪里可以找到食物,画了一幅地图。如果说,数据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交流是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活动,而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五种感官里面,视觉占据了大脑活动的50%以上,那么可视化应该是一项生存能力。
那么可视化思维有什么好处呢?
R:阅读原文
在一个以数据为主导的世界里,在一个以思想为硬通货的知识经济时代,可视化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同语言。图表、图形、映射图、示意图,甚至GIF动画和表情符号,都超越文本、语言和文化,帮助人们互相理解,建立联结。这种视觉语言随时可见。如果你无法将要传达的信息处理得简单易懂,那么你对自己要表达的观点的理解恐怕也不够充分。而可视化可能是帮助人们有效掌握信息的最好方法。
可视化思维可以让表达更加清晰的,快速的,准确的传递,更便于理解,更高效。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句口诀:“字不如句,句不如段,段不如图表。”
如果你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口诀,接下来通过几个案例,你就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说了。
相信通过对比,你很容易看出左边的不如右边的好理解。这就是可视化表达的优势。
那么可视化表达要如何做呢?
第一步就是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需要通过我们思考自己的可视化表达的目的来倒推我们如何整理数据。
R:阅读原文
我们还可以换个方式描述可视化的目的:“我是要给出答案,检验答案,还是寻找答案?”或者:“我是要展示观点,证明观点,还是寻找观点?”
我把可视化目的归纳为2种,一是陈述、二是探索。
【陈述】只是简单的把我们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而【探索】是带着大家去查看数据图表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或者是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图表可以推理出什么。
数据整理完毕以后,我们就开始第二步制作图表了。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两种特别常见的制作图表的方式,一个是饼图,另一个是折线图。
R:阅读原文
【饼图】:
将整个圆形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变量在整体数值中的比例。
【折线图】:
以线条连接数据点,常用于表示数值随时间的变化。非常适用于呈现需要一目了然的趋势图。
这2个图表应用的非常广泛,是你必备的法宝,必须得会。
例如一个公司想知道本公司男女员工的占比,就可以用到饼图。如果你想知道公司某产品在一年中的销售情况就可以用折线图了。示范如下:
通过图表可以更加的清晰的了解相关信息,而且它们比文字更便于记忆。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要做出一个好图表的一个重要原则。
R:阅读原文
要实现简洁,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是从图表中删除不必要的元素,只留下对传达信息有价值的元素。
什么对传达信息有价值,这要视图表情境而定。谁是图表的受众?你是否已经得到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需要对细节了解到何种程度?他们将如何以及在哪里使用这个图表?
我把它汇总成一句话:
什么是有用比好看重要,我下面用几个案例来说明一下。
这是公司2个员工,将某公司3款产品在3个不同区域的销售数据制作的图表。(一左一右)
这两个图虽然很好看,五颜六色的,但是它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让人一时摸不到头脑,很混乱。可如果将无用的数据做了删除下面的这个图,是不是就清晰多了。
接着,再来看2张图(一左一右)。
想表达3款产品在哪个月销量好,你会用哪个表?
答案是右边的。
最后,再来看2张图(一左一右)。
想表达组员做不同任务的工作总时长,用哪个表?
是的,相信你,通过对比你还是会选择右边的那个。
正如作者所说“删除不必要的元素,只留下对传达信息有价值的元素”。
有用,比好看更重要!
请牢记这个原则,做出真正的好图表。
这是一个需要可视化思维的时代,你若还没开始,就要掉队啦!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可视化思维,超越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