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普写作开始于2017年9月,当时只是一个政治任务,加入了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主要由全国各三甲医院的临床药师,志愿为大众科普合理用药的知识。
记得我的第一篇科普文,孟鲁司特钠那些事儿。当时写这个科普文的想法来自于临床一件真实案例。
由于这个药物是红色甜味的药片,口感孩子比较喜欢,我们有个小患者因为吃多了5倍的药量,造成了肝损伤,经过治疗后才好转出院。
但是这篇科普文刚开始写的时候,非常艰难!
我按照药理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写了出来,让身边的非专业宝妈们传看,反馈纷纷表示太专业,看不懂。
反馈让我很失望!
于是我将文章辗转交给一位科普达人修改,想着都是专业人士,应该会对我的文章表达认可。
但,看到达人的修改意见时,结果却是令我意外的。
达人说,文章专业术语过多,而且写作思路都是按照专业人士思维去描述,并没有仔细思考患者想知道什么,希望阅读后解决什么问题。
典型的—我想给你什么你就看什么,完全不理会阅读者的需求!
这下~尴尬了~
于是,我仔细阅读了我的文章,同时去很多用药科普频道看点击量高的科普文章是如何写的。
发现原来很多科普文是以问题为导向,将术语口语话,就是说人话,结合实例,让读者明白这个药治什么病,该怎么吃,有哪些人不能吃,可能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应该怎么防治等等。
通过一番修修改改,终于我的第一篇科普文完成了,同时配上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图文并茂,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再次将修改好的文章发给非专业宝妈传阅,反馈是,很好懂,提醒很实用!
哈哈,终于我的第一篇处女科普文正式上线咯。
接着,我开始收集和关注临床工作中病人问得最多的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我的科普知识。
陆陆续续在“今日头条”“岭南药学”“PSM药盾公益”等平台上发表多篇合理用药科普文,虽然都是义务劳动,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点击浏览时,感觉很开心,很有价值!
科普写作,让我更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你写的才是他想看的。
科普写作,也让我加深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检视。
与其说我在帮助患者,不如说,我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