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有这样的担忧:学校马上要举行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志愿者活动)了,又会影响学生上课了,他们的心又飞了。
确实,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们每节课都有自己既定的教学任务,如果因为活动而导致本周全班教学内容不能达成,那老师们势必会非常的焦急,甚至是焦躁; 还有些时候由于活动而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进班学习落下课程,老师又得重新花时间为他们补课,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这些都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于是时间长了,老师们都认为德育活动影响教学活动,两者之间是相悖的。
造成这种认知的原因正如王怀玉老师在《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中所言:“这与我们对班级活动的内涵把握及实施目标定位不同有关。”
教师们应该改变一种固有的观念,让学生考高分最重要。让学生考高分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是老师们不能忘了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智育只是纲,德育才是魂。
喜欢喝酒的人都知道,有些酒,看刚开始入口的时候平淡无奇,但是后劲十足,越来越使人回味与沉醉。教学的“后劲”才是教学留给学生的真正的东西。学生在校时出于在班级立足的渴望,出于考试需求,升学需要可能会表现出对教师的某种客气,对教学的某种热情,一旦离开这个功利的磁力场,他回想起自己的老师,回想起自己的学习过程,只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教学“后劲”缺失的具体表现。
试问: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没有“后劲”?所谓教育教学的“后劲”具体指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科学习方法的自我领悟、情感上向真向善向美的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力等。这些“后劲”既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又需要通过德育活动。
在现实条件下,要想改变“唯分数论”这种窄化的教育观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长远的发展性的学生观。
从宏观建构来看,现有学生评价体系以智育为主,月考分、调考分,中考分就是学生的评价结果。同时也是评价和考核教师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指挥棒之下,教师们自然越来越短视,自评和他评也停留于学生成绩。如果能够建立学生评价发展性体系,用追踪的方式对学生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受教育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反馈,不轻易定性,以长远的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评价老师的教学。我想,师生的功利心就会减弱一些吧。
二、学校德育活动不能过于频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学校德育分为常规性活动和专门类活动。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要有的放矢,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的情况,能真正激发其内在需求,而不是表演作秀,是渗透在学校从文化构建到行为规范点点之中的。我们要教学生做真人,就要做真德育。学校的德育视野指引着教师的德育方向,教师的德育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发展。浮于表面的,甚至是浮夸式的德育活动只会使学生产生参与活动的以避学习的侥幸感,不会起到实效。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活动,树立综合课程学习观。
从教师个人教学来看,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在讲古诗词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在讲解作文时帮助学生反思自我言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疏导内心的苦闷,培养良好而健康的心理;在讲解科普类文本时,在认识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等等。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特别是初高中,德育活动与教学活动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但并非不可调节,需要自上而下的统一观念,融合互通,方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