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周,脑海中呈现的是周武王、周平王、周幽王、褒姒、姜尚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但谈到其灭亡,褒姒这个名字似乎功不可没,这已然是红颜祸水的范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搏美人一笑的故事在后世中经久不衰,让人奇怪的是明显周幽王才是本次事件的主导者,但在后世谩骂声中声讨褒姒的却更为激烈,只怪她过分美丽。
一个王朝的衰败,从来不是集一人之力可成,一场礼乐的崩坏,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效!“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起都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披荆斩棘的结果,同理,一个王朝的败落也不可能是摧古拉朽,一触即溃。要谈西周王朝的衰败,那就先谈谈西周的发展史: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可惜英年早逝,在伐纣成功后第四年便病死了,他的儿子继承大统,便是后来的周成王,从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到他的儿子周康王两代,前后约四十七年(前1042年—前895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在这期间,主要是周公平定了管蔡之乱并实行封建制度,制定礼乐制度,后来周康王平定东夷和鬼方,将周朝的统治扩及东方商朝人的统治旧地,周王朝势力达到鼎盛时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评价成王与其子康王的政绩,史称当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康王死后,他的儿子暇即位,即周昭王。至此,周王朝开始衰微。《左传》等书记述,周昭王在十九年的下半年亲率六师攻打楚国。周师浩浩荡荡开到汉水边准备渡江,碰到了异常的天气。汉水边的土人痛恨周人的骚扰暗中进行破坏,征集的渡江船只有的是用胶粘接船板而成的。因乘坐的渡船在汉水中胶溶板散,昭王和随从贵族祭公等人葬身鱼腹。楚军乘势反击,周人“丧六师于汉水”遭到了全军覆没的惨败。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周昭王之子,西周朝第五代王,在位55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周穆王好大喜功,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两征犬戎,获其5王,并把他们迁居到太原。还东攻徐夷,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巩固了周在东南的统治。并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竟达3000条之多。周穆王不切实际的南征北讨、西域巡游以及苛刻的刑罚一方面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同时也丧失了民心、耗尽了西周王朝的国力。以至于他的继任竟无财力封赏诸侯和士大夫,这些举动都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
周王朝之后的几代天子都未担起中兴之责,到了周宣王时,出现过短暂的宣王中兴,但那也只是昙花一现的事。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败迹象。周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了诸侯对周王室的不满。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6年),伐太原戎,宣王三十六年,伐条戎和奔戎先后都失败。宣王三十九年,伐申戎,虽取得胜利,但却在千亩之战中败于姜氏之戎,丧失了南国之师,一系列的失败使周王室丧失了大量的军队,西周再次衰败。宣王死后其子幽王继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西周的覆亡。
在西周短暂却又辉煌的二百七十四年统治历史中,周天子是否一直在忍受诸侯的威胁呢?也不是的,在西周王朝统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封建诸侯对于周王的诚心是真的日月可鉴。那最后为什么西周又会走向覆灭呢?这是因为西周王室用以控制封臣的,是其缔造的精神统治,意即“王德”,这也是整个西周封建统治的根基。武王伐纣,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己的“王德”和商纣的“无德”,才使得牧野决战中殷商军队倒戈相向。而在周王朝统治过程中,西周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遭受诸侯征战日渐崩坏: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4、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西周的衰败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