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老师后,站上三尺讲台授课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反差太大,理想中的学生求知若渴,尊师敬长,而现实却是学生千差万别,让我一次又一次在反思学生的教育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育出来的学生却是这个样子。每天都奔波在补差的路上,这个学生抓一抓上去了,那个学生又开始偷懒不写作业了,每天都像打地鼠一样,不知道下一个出来的是哪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严重怀疑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之前困扰了我很长这段时间,直到我读了怀特海的著作«教育的目的»,我才慢慢意识到之前的理念不对,转变理念,调整期望值,立足学生个体成长。
怀特海在前言中的一句话告诉我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以及正文“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班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这不是近些年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吗?百年以前的怀特海已经意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一股脑地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是否主动接受知识,被动的学习者已不新鲜。为何会有如此情况?我想这确实是对教育目的的误解。
之前班里的一个孩子把时间,精力花在玩耍,与教师对抗上。她的成绩一直是班级倒数,不仅语文,数学,连英语,科学也是一塌糊涂。父母表示很担心,四处找人求育儿方法,甚至自费参与育儿讲座,但一点效果也没有,任课教师也是无计可施。总之老师,父母你怎么说都行,让干啥都干,但就是不出效果。我想这就是被动的接受非本人意愿所致吧!但三年级下学期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学习态度好,学习效果也是出奇的好,任教师纷纷反映孩子变了。通口沟通,发现这个孩子自身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用。由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教转变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以人为本,看到学生的生长点,进步点,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教师本人。
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认清自己的作用,努力成长为学生喜欢的教师,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成为他们小学阶段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