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想玩半个小时游戏好不好?”
“只要你先把作业写完就让你玩。”
类似的对话经常发生在对面邻居家中。邻居孩子今年上五年级了,妈妈为了提升孩子学习效率。总是采用交易的方式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写完作业可以看动画片,考了100分奖励玩游戏,成绩有进步可以奖励一个想要的玩具……长此以往,却发现孩子渐渐对学习有点抵触了,没有奖励就不想学,甚至以此为条件开始向父母提要求。自此,孩子完全把学习当做了父母交付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妈妈也曾苦口婆心,实在忍不住时也会大吼大叫,可孩子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油盐不进。看着孩子成绩逐渐下降,妈妈愁得不行,也实在想不明白。
那难道作为家长不能适当给孩子一些奖励吗?当然不是,只是需要注重“奖励”的形式。对孩子来说,精神奖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重要。孩子的确会对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有所渴望,但相比之下,他们更想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如果父母总是拿物质奖励作为交换,孩子也会误以为父母喜欢的只是那个成绩优秀的好孩子,而不是那个真实的自己。因此,当孩子有了进步,考出了好成绩,父母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例如陪孩子看一场他喜欢的电影,或者带他来一个简短的旅行,孩子所获得的快乐和温暖会更胜于金钱换来的物品。明明有奖励,孩子为什么还不愿意学习呢?其实,完全是因为父母频繁地用“学习”和孩子做交易,只会让孩子认为学习不是自己分内之事。学习本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好心的干预,却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学,也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
人生是场马拉松,父母永远只能陪跑半程,交易式育儿,孩子前半程或许能在父母的激励下极速前进,可当离开父母,就极其容易丧失动力,会因此一蹶不振。一旦采用交易式学习,父母一开始可以看到孩子的进步,但后来却会慢慢发现,这一招也会有失灵的时候。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爸爸倾诉自己的烦恼。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儿子小学三年级开始,爸爸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便以成绩为筹码和孩子做交易,只要考得好就能有奖励。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爸爸也“被迫”不断给奖励加码,奖品也逐渐从小时候的玩具到游戏机,再到新款手机。渐渐地,这些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吸引力越来越低,父母每次说要给他什么奖励的时候,孩子也总是不以为然,对待学习更是不如从前认真。
其实,当父母把孩子的学习好坏等同于一场交易时,就意味着直接将学习等同于一件痛苦的事。只有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在孩子眼中,看电视代表着快乐,那么写作业就一定是痛苦的,不然父母为什么要以此作为交换呢?父母看似给了孩子一个激励,却也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抵触,自律更是无从谈起。
‘养孩子’盛于养猫、 养 狗 、养花儿……置一物、处一事、养一情、动一念交措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