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什么是道?”,被很多人吐槽我读书 太少,尤其是说我佛经读得少,律经也没有读。所以说道就是“law”,就是定律定理,太武断了。
我重新把“道德经”过了一遍,愈加觉得“道就是law”,这个直截了当的“=”号,让道德经的81章中,可以看成是作者老子对“道”的崇拜,觉得这个自然之道,law of nature,实在伟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这个道是“常”,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道者,人之所共由”,翻译过来,就是牛顿定律一旦发现,就是没有国界,人人得以掌握,掌握了以后,就可以生一,生二,生三,生无穷......
唯一大家要注意的是,老子只是感觉到了(或者悟到)了自然规律的的牛叉,但是毕竟不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也无法用几何和数学直接描述出来,所以在整个道德经中,道变成神秘化了。
道,神明为本,三元之气花为三清,以虚化为体,清静为基,柔弱为用......
这与“道可道非常道”的神秘说法文笔一致,这个文笔加上中文的句读歧义性,把大家的所有精力都吸引过去,去研究“道德经”本身,而不去探索具体的“道”,所以伽利略啊、牛顿啊不见于华夏,本来墨子是有可能的,可惜独尊儒术以后,就再无可能了。
下面说说什么是德。
厚德载物,德与物的关系很清楚,道生了万物,用什么去承载,用“德”。
这个理解是通的,但是没有卵用。什么叫载?前面的主语是谁?
道德经里有四句话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
道之哉我之谓德
道生之,德蓄之。
行事与道合,曰德
可以看出,主语是人,而载、蓄这些动词,说的很清楚,就是得。得=德。
因此,发现了规律、掌握了规律,甚至应用规律的,就是得道者,就是有德者,这些人是谁?就是牛顿、伽利略、爱迪生.......
就像我们觉得黑洞理论的霍金才是科学家,学会牛顿力学的高中生,不能算科学家一样,远古时期,也有那个时期的道,以及那个时代的得道的----翻译过来,就是那个时候有XX定律,也有马顿之类的人,当时很尊重这些当时的科学家。
尚书里直接说:
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翻译过来:科学家,去当教授吧)
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
如此理解,道和德,很朴素,很自然。
各位如果抛开神秘主义的崇拜,用发展的思维来看,从我们已经知道的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看,但是的科学水平,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当时孔子的学校里有“数”这一课,按照考证,也是加减乘除、计算“井”田面积之类的小学“算术”,至于物理、化学,连单独的科目都无法设立,知道魏晋时候有炼丹,算是化学。
老子的年代,有什么物理、天文、化学、数学规律发现了?我想是没有啥,或者老子是没有捅破那一张纸,他无奈的说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如此“道”,如此“德”,我觉得与社会科学没啥关系,老子的道德经,应该是五四以后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意思啊,而是中国科协、中科院的圣经,是老子在大大的赞扬大家要“尊重科学!”
那么为啥,道德变成了伦理学的概念?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个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是因为这个自然规律那么牛逼,掌握了的人,可以发挥很大的能量,所以掌握规律的人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像爱因斯坦这帮物理学家,掌握了狭义相对论,以后,知道这个东西的厉害,所以他们在开发“原子弹”这个可怕的武器的时候,是非常纠结的,纠结的是伦理学的东西。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观点,就是“不用”,如果他在二战时期,他就是原子弹的反对者。他说: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从此,这个德开始进入伦理学的讨论中,长篇大论的,全是这些上德,下德,失德,等等大量的词汇,和气势宏伟的排比句,使得原本是“科学工作者”之间的讨论,变成了所有社会人共同参与的事情,到了孔子的儒家这边,又把“道”和“德”,再进一步彻底推向“伦理学”,以及“治国学”,孔子在论语中说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庸,是不是最牛逼的德啊?)
本来“有德者”,约等于“科学家”,儒家因为孔子开办“大小六艺”的官员培训学校,于是在这个方向又大力推进了一下,用“士大夫”来替代了“有德者”。
回到周礼里说的: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儒家的逻辑当然是遵循《周礼》,但是因为当时确实没啥“道”的教材,只有小学算术级别的“数”,而且儒家要培养的是治理国家的人才,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就扩充了“文科”教材,尚书、周礼、诗经、乐经、易经、春秋----等等。
科学家掌握科学规律,会发挥巨大威力,所以科学家要有道德----这个本来就已经不是老子本意的观点,又一次变成了:士大夫掌握大权,会发挥巨大威力,所以士大夫要有道德!
这个“拐”,在春秋时候,估计就已经发生了,老子比孔子大30岁,而孔子把这个推向了极致。所以如果老子活到孔子的年代,他会是孔子的死对头!
你看看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依照老子看来,孔子说的要克己复礼,这个礼太表象了,即使恢复了,又咋样?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而且老子直接提出,天下大治的解决方法,现在看来是如此愤青: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好吧,还好他们相差30岁,还好一个在洛阳,一个在曲阜,否则会是啥样?
反正本来是自然科学的事,或者是科学伦理的事,现在已经变成了“社会学、伦理学”,变成了道德哲学。这个方面,俺就少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