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作者·三岛由纪夫 译者·唐月梅
版本·九州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海洋的文学形象与土地的文学形象
这是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即海洋和土地作为文学形象的对比。
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塑造了土地文化,日本作为四面环海的国家,催生了对海洋的种种情感。但实际上,作为文学形象的土地和海洋则是大同小异。
海洋之于渔民,如同土地之于农民。大海承载了渔民的岁月,土地中浸泡了农民的血与泪。海洋和土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它们是他们生活的场所,它们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但相比之下,土地给人的感触更多是艰难,是人们面对的种种苦难和艰辛,海洋的生活里,贫穷是其次的,更多的是广阔,海的那边总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可能是简单封闭的环境,才造就了农民和渔民坚强、隐忍的性格。
传统的中国人笃信土地,靠土地养活、在土地上老去、死了葬回土中,从哪里来的,最终回到哪里去。他们知道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这都是人生的常态,只有土地是不变的,几百年几千年来,从他们的祖辈的祖辈开始,一直都是这样。
血泪融进土地,但土地上的人们是漠然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农民的性格更侧重隐忍(从消极角度看也可以说是麻木),渔民的性格更侧重坚强。
在三岛由纪夫眼里,在所有依赖海洋生存的人眼中,大海是暴风中的信仰,是对手又是挚友,是问题,也是答案。
千百年以来,他们世世代代都这样活着,年轻的手在面对海洋的劳作和摩挲中老去,海岸线比他们的一生更漫长。
他们寻求大海的帮助,却又不得不与大海为敌,最终走向和解。他们用尽一生和大海纠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人生也是海洋的一部分。
男主角新治就是典型的美好的渔民形象。
首先,他依恋海洋。每当他有了烦心的事儿,就喜欢独自面对大海,有时让浪花拍打在肌肤上,有时只是远远地观望,听潮骚的声音。
其次,他的性格坚强而隐忍。他的体魄强健,是出海的好手,面对风暴从不畏缩,他心地善良不与人计较,哪怕面对骚扰女主角的情敌安夫,也没有发生肢体的冲突。
有趣的是,新治对大海的信仰并不盲目,小说的结尾写到:
“少女的眼睛里浮现出自豪感。因为她认为自己的照片保护了新治。然而,这时候,年轻人扬了扬眉毛。他知道自己能摆脱这次风险,是靠自己的力量。”
也许就是因为新治和初江最依恋大海,大海也赋予了他们爱情。
这让我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的一句话:
当你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
海洋的民间智慧
这本书我很喜欢的另一个切面是丰富的民间智慧。
民间智慧通常粗糙又精致,粗糙是指语言,精致是指长短。这些特点其实无不来自简单、封闭、落后的生活环境,他们无须处理过于复杂的事物,不怎么发达的文化让他们只能凭借简短的几句箴言度过漫长的一生。
《潮骚》里最喜欢无非下面这句:恶意无法像善意那样走远路。
平实的文字带着独特的美感,民间智慧是无数次沉默带来的智慧,有种笨拙的可爱。
新治和初江的爱情:没有故事性的故事性
这段感情说来简单,二人一见钟情,但女主角家庭条件很好,二人偷偷私会,被初江的父亲发现后还在水缸地下藏小纸条,拜托新治的朋友每天早晨传递。
最终在一次出海的考验中,新治胜出,成为了初江的合法丈夫。
这段年轻的感情是幼稚的,也是纯净的,像无所畏惧的勇士,在凶险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像月光下波光万顷的海,平静里闪烁着光泽。
一开始二人是懵懂的,缺乏经验的年轻人面对一段未知的感情,总是怀揣着狂喜和不安,好像太美好的事物容易破碎,太般配的爱总是走向分别。
这种搭配其实是老套的穷小子爱上富家千金小姐的剧情,故事性其实不强,但《潮骚》偏偏遵循了从头到尾一致的节奏,一直很平淡,哪怕最剧烈的冲突都轻松得到了解决,这倒是与传统爱情故事颇为不同。
所以我把它叫做没有故事性的故事性。
最好的小说架构模式:理想与现实的交织
《潮骚》的世界里,环境是现实的,不缺少灾难和算计,但人们心是纯粹的,至少男女主角的内心是这样。故事在贫穷、封闭的环境中推进,形成剧烈的反差和矛盾。
过于现实难免缺少美感,过于理想又脱离了生活、难以引起共鸣。
其实最优秀的小说都是现实和理想的交织,环境和人物,都是一现实、一理想的配合,再用隐蔽、迂回的情节讨论一个陈旧的主题,不外如是。
爱别离、老病死、对正义的定义、对不平等的反抗、对权力和财富的想象、对美好事物的破碎,这些东西文学写了上千年,由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写了上千年,曾衍生出数不尽的形式和内容。
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但主题都是那些主题,所写的世间也还是那个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