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论能力与持续学习的关系
生活中的七个W
之前有个老师教给我一个在有限时间内(半小时)读书的方法:在拿到一本新书之后,花两分钟时间用笔记写下以下七个问题:where、who、which、what、when、how、why,以及你通过这七个问题的解答想要为你实现的目的。
这七个W 中有五个是可以在Google中找到准确的、确定的答案---where、who、which、what、when,在关系属性上属于“一对一”,比如说:“现在是北京时间几点?现在北京是什么天气?我离北京有多远?”;有两个是开放性问题---how、why,在关系属性上属于“一对多”,比如说:“如何减肥?为什么减肥?”;
体现能力的五个W
决解问题的前提是弄清问题(where、who、which、what、when);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有“一对一”的答案,有的问题有“一对多”的答案,但是我们经常会陷入“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忘记了问题”;比如说我现在写文章,中途突然忘记自己要说的主题是什么?这种状况我不是一次遇到,而是经常;所以我就在想,这到底是问什么呢?
写作能力:通过文字传递信息的能力(能量、力量)
文字是媒介,媒介很多为什么要用文字
再比如说,减肥这件事,最终没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在寻找减肥的方法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是减肥”;
so,明确问题是也是一种能力,学习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推动持续学习个二个W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不断的总结(how)和自省(why)
假如你面前有一张桌子,桌面上散落着一些珍珠和宝石,现在我给你半个小时时间制作一个饰品,项链或者手链都行,然后半个小时后我将你的作品进行拍卖,价高者得,最终你会获得成交价的10%作为报酬支付于你;
如果第一次你不知道会要拍卖,而且不知道会得到10%的报酬,但在第一轮过后你很快就知道what,所以在你第二次重新开始进行制作时,你就会考虑两个问题:how和why,我怎么制作才能让手链卖的更高呢?为什么别人、或者上一次比这次卖的高呢?
随后你会发现自己工艺和审美决定了作品是否售价很高。
如果你把散落在桌面上的珍珠和宝石类比成陈列在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你写的文章就是最终要成交的作品,那么决定作品评价和点赞的将是你的搜索能力和整理能力;
这两个能力就从how和why中得来。
五个W:如何理解who、where、what、which、when
在做上面那件饰品作品时,我们将面对两个对象,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评价对象,这个评价对象可以是亲人、同学、同事,对象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选择的,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以及能够有自己决定的是"who、where、what、which、when";
试想一下,我们是什么时间做、做成什么样式、在哪里做、是全力以赴还是应付差事,这些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前段时间学习价值投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判断"趋势",不被"周期"的波动所影响;
所谓的"趋势"就是"我相信我会原来越好",所谓的周期就是"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情绪最差,每一天都会有那么几分钟不再状态";
再回到"持续学习"这件事,我觉得叫做"持续更新认知"比较更加生活化,回想那些有建树的人,都是把一件事做到第一,奥运会冠军、科学家、艺术家;
所以,我觉得在这7个W中,最值得自己关注的是"who、where、what、which、where",因为这些都是"事实",都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持续更新认知";
对于"how、what",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没有唯一答案,相对于"事实",这更像是"观点";
能力和持续学习之间的关系就像"周期"和"趋势"一样
通过最近两天对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在穿项链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目的,但我现在发现,我不是忘记了,我是已经完成了最初的目的,我得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我以前比较好奇,为什么那些“大师”的家中都会放那么多的名著呢?是显摆自己“有知识”吗?不是,所有的大师都是因为踩在了“巨人”的肩膀才能被我们这些世人所瞻仰,那些“名著”就是通往巨人肩膀的台阶;
由于我的自身认知的局限,对于“名著”我们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所以需要反复的学习,不断的和各位“大师”学习,才能知道下一个通往巨人肩膀的台阶在哪里;
所以为了让自己找到下一个台阶在哪,我们需要首先要做的是,踩好目前脚下的这个台阶,把“书”合起来,重新思考上面的那两个问题:问题(why、how、what)+目标 = 选择+能力
我现在就处于两个台阶中间,需要重新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让自己重新上路。
“很多时候,学一点新东西,其实并不只是为了学到那一点什么,更多的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打磨自己的学习能力。”——李笑来
我们通过阅读,就会从中学到一点新东西,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养成通过阅读学习新东西的习惯;我们通过阅读打磨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两天我通过思考,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学习的过程和目的,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是不断模仿,所谓的创新也就是在模仿到一定程度没有模仿对象时,出现的一种“貌似”创新的东西;
为什么是“貌似”呢?用相对论的概念解释就是,没有绝对的“新”,“新”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都会改变人们对“新”的认知,和对“新”的价值判断。
在刚开始接触编程时我给自己定的学习目标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能力我很快的在学习代码的过程中熟悉掌握了;
然后在学习进展到一个阶段后,我给自己又定了一个目标“习得搭建购物网站的能力",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也具备了这个能力,于是用这个能力完成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做一个宠物主题的书籍销售网站";
再后来,我参加了007不写就出局的社群,我在第一个月申请了“值月生”,但是没有竞选上,于是做了“志愿者”——帮助小伙伴们整理作业并汇报值月生,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为何不写个作业整理程序,让整理作业这件事更加简单?于是我就开始了第三次的编程学习....
因为最后这个目标和前两个相比难度大,在这期间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是我之前重来没有遇到的,需要我重新学习才能够继续推进的,所以这个工作周期比之前两个长很多,再加上这次学习不是“作业”,没有交作业的期限,全靠自己的主动性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恰恰给了我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让我重新认识“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关系,帮我在成长这件事上更好的走下去;
七个W
之前有个老师教给我一个在有限时间内(半小时)读书的方法:在拿到一本新书之后,花两分钟时间用笔记写下以下七个问题:where、who、which、what、when、how、why,以及你通过这七个问题的解答想要为你实现的目的。
这七个W 中有五个是可以在Google中找到准确的、确定的答案---where、who、which、what、when,在关系属性上属于“一对一”,比如说:“现在是北京时间几点?现在北京是什么天气?我离北京有多远?”;有两个是开放性问题---how、why,在关系属性上属于“一对多”,比如说:“如何减肥?为什么减肥?”;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有“一对一”的答案,有的问题有“一对多”的答案,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但是我们经常会陷入“为了寻找答案,而忘记了问题”;比如说,减肥这件事,最终没能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直在寻找减肥的方法,而导致最终忘记了自己要减肥”;
so,明确问题是也是一种能力,学习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问题与答案一对多的关系
假如你面前有一张桌子,桌面上散落着一些珍珠和宝石,现在我给你半个小时时间制作一个饰品,项链或者手链都行,然后半个小时后我将你的作品进行拍卖,价高者得,最终你会获得成交价的10%作为报酬支付于你;
如果第一次你不知道会要拍卖,而且不知道会得到10%的报酬,但在第一轮过后你很快就知道what,所以在你第二次重新开始进行制作时,你就会考虑两个问题:how和why,我怎么制作才能让手链卖的更高呢?为什么别人、或者上一次比这次卖的高呢?
随后你会发现自己工艺和审美决定了作品是否售价很高。
如果你把散落在桌面上的珍珠和宝石类比成陈列在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你写的文章就是最终要成交的作品,那么决定作品评价和点赞的将是你的搜索能力和整理能力;
这两个能力就从how和why中得来。
问题与答案一对一的关系
在做上面那件饰品作品时,我们将面对两个对象,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评价对象,这个评价对象可以是亲人、同学、同事,对象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选择的,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以及能够有自己决定的是"who、where、what、which、when";
试想一下,我们是什么时间做、做成什么样式、在哪里做、是全力以赴还是应付差事,这些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前段时间学习价值投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判断"趋势",不被"周期"的波动所影响;
所谓的"趋势"就是"我相信我会原来越好",所谓的周期就是"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情绪最差,每一天都会有那么几分钟不再状态";
再回到"持续学习"这件事,我觉得叫做"持续更新认知"比较更加生活化,回想那些有建树的人,都是把一件事做到第一,奥运会冠军、科学家、艺术家;
所以,我觉得在这7个W中,最值得自己关注的是"who、where、what、which、where",因为这些都是"事实",都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持续更新认知";
对于"how、what",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没有唯一答案,相对于"事实",这更像是"观点";
能力和持续学习之间的关系就像"周期"和"趋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