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录
《幸福锦囊集》 第二卷、学习篇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劝谏父母、领导者,是为人子、为人臣应尽的本分。中国人讲孝顺,这个“顺”不是父母的所有要求都去满足,而是要先分辨父母要求的对错与否,我们要用理智去孝顺父母。父母确实有过失,而我们没有劝诫,便是陷父母于不义,就不是为人子所应有的态度。“号泣随,挞无怨”,纵使父母不能接受,我们也绝无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问心无愧。劝谏父母不是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不劝了,这样的态度就已经忘记了为人子女的本分。别人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做对,我有没有尽到本分。
在隋唐之际,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带着军队南征北战。有一次李渊决定带军队走一条路线,李世民一看,这个路线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致使全军覆没,所以李世民就一直劝他的父亲不可以走这一条路线,但是他的父亲不听。那天早上就要出发了,突然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李渊觉得很奇怪就走出来,一看是李世民。李世民说:“父亲,这样去铁定会全军覆没。”他说完,愈哭声音愈大。《弟子规》所 说的“号泣随,挞无怨”,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他父亲一看,这个儿子还真是难得,坚持要劝诫他,后来就改变了路线,使军队没遭遇危难。李世民这一哭,把整个唐朝的命运扭转了过来。
劝诫父母,第一要从我们的存心看,第二要看我们的态度,第三要用对方法、选对时机,第四要很有耐心。这四点,在《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一句教诲里都显示出来了。“亲有过,谏使更”是一片孝心,态度是“怡吾色,柔吾声”。我们劝谏父母,可不可以用跟孩子讲话的态度?那父母一定不能接受。“谏不入,悦复谏”,假如你劝谏了而父母不听,还要不厌其烦,“复”就是不厌其烦的耐性,“悦”就是时机、方法,要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劝。
我们劝别人,他不能接受,就要反观自己的心,是真心诚意希望他好,还是我们有控制的欲望,你一定要听我的,不听我的我就很生气。我们用这种控制的态度去要求别人改,他一定不容易接受。我们在教书过程中也常常会有学生来告状,说某个同学怎么样,某个同学又怎么样。当学生来告状时,我会问他:“你今天来向老师说这个同学做错了,你是希望他改过,还是看别人错了,你幸灾乐祸?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过,那你直接去跟这个同学讲就好了。”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之后,他自己的态度、存心就会转过来,往往他也会很客气地规劝这位同学。当然我们也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态度,当别人规劝你的时候,你要做到“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引导孩子,当同学讲出你的缺点,你应该谢谢他,应该跟他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孩子都有这样的态度,就能和睦相处。
我们劝谏别人,一定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我们要和颜悦色、细声细语、平心静气,如果我们在劝谏别人时动了气,就会影响他人的情绪,我们不动气,他也不容易动气。
用心将圣贤文化带给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有你的关注和分享,
便是最好的支持,
也是中医传承左右手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