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党“和”成分控“们也一直被诟病不懂原料行业、不懂工艺肤感,空谈堆砌成分名称,无异于盲人摸象,有一小部分人,让Ta评价产品好不好,最后丢下一句,“嗯,工艺不错“。这一句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网络上成分分析的文章不少,然而从来没有人讲过工艺是怎么回事。因为工艺这玩意,确实很复杂,不是查查文献就能写出来的,行业经验必须要有,就算自己懂了,想说明白也很难。
作为长期战斗在化妆品行业的“成分派“护肤倡导者和化工行业10年的机械工程师,讲工艺的时候还是得天独厚的。
先介绍一下工艺,希望众多成分控们看了文章后对工艺能有一点认识,从此拨开工艺神秘面纱的一角。
我们结合真实的生产过程,以最简单的乳液为例。
生产设备中最主要的是一个混合搅拌的锅,称之为乳化锅,另外,还会有一个水锅,以及一个油锅。水溶性原料以及高分子聚合物可以在水锅中预先混合好,加热。油溶性原料在油锅中预混合,加热,固态变成液态,容易生产。
乳化过程是这样的:水和油都升高至80℃,将水锅中的水相原料抽到乳化锅,控制好温度;然后将油锅中的物料抽到乳化锅中,混合均匀,高温下乳化让它们变均匀,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家用豆浆机在打豆浆。然后就冷却水降温,搅拌。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气泡,还会有抽真空。
温度降下来后,再加一些活性物、香精和防腐剂到乳化锅中,搅拌均匀。最终冷却,完成混合,就能检测出料,完成“乳化生产“。
这一步,业内称之为“烧料”。 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形象的:一锅水,一锅油,倒在一起,一顿加热搅拌,烧出一锅糊糊。
等“烧料“完成,就进入后面的灌装,包装,打码,装箱环节,当,一瓶乳液就出炉了~
这一切看起来……没什么难度啊?打一个豆浆又不难,烧个料有什么好难的?
首先,你要买个豆浆机。豆浆机本身是不是够结实,刀片是不是够锋利,这直接会影响豆子打的够不够碎,进而影响了豆浆的口感。
以生产护肤乳液为例,生产出来的产品好坏从设备上来看,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了乳化均质机的品质,搅拌的效率,真空度高低,冷却系统的好坏,温度控制的精准,甚至锅子本身材质好坏都有关系。
不同公司的设备不一样,硬件好坏直接导致产品高下。
其次,豆浆机买回来了,得有人会用吧。碰巧打豆浆的是个新手,也没有看说明书,凭感觉干活,水加多了,咕嘟咕嘟冲出了机器,浪费了好多。
一个好的工艺, 要有好的工艺师来制定工艺,还要有训练有素的生产人员。
有一些小工厂,无论是设备,技术和操作人员,都完全没有工艺可谈。一般小厂不会麻烦的乳化剂,所有产品都是原料一锅煮的。太复杂的做不了,来点儿简单的就完事了。更不要说培训工人,工人今天在这里做事,明天不知道还来不来上班。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即使是这样不讲究工艺的厂,照样产出正规合格的护肤品,在市面上与那些配置百万千万人民币一套生产设备的大公司的产品同台竞争。
所以工艺很难吗?真的不难。但是做好容易吗?真的也不容易。
好了,我买了个品牌豆浆机,买好了豆子,找了一个有点经验至少不会胡干的人。这样打出来的豆浆应该挺好喝的了吧。外推一下,做护肤品这事儿,有这几个要素,就能成了么?
不,接下来,我们不打豆浆了,我们去看看工厂。
打豆浆一般也就在厨房打几个人喝的量吧,如果要打出供几百几千个人喝的量,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在护肤品生产中也是这样的道理。
量越大,生产越不容易。
从实验室的打样,再放大到可以生产,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放大。
一方面,由于体量的增大带来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增大容量,工艺参数的改变所带来的问题就更多了。特别当产品是粘度高的膏霜时,生产难度又指数上升了。
从实验室的配方,到最终的生产之间差距之大,堪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的化妆品公司就有一部分称之为飞行员的技术员,通过一步步地放大规模生产,摸索出合适的工艺参数(温度,搅拌时间与速度,投料顺序等等),定制出工艺说明书。这些“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可谓十分恶劣,在高温和化学品的包围中带着沉重的个人防护装备挥汗如雨是常事,对体力要求很高。
大公司一线大牌的护肤品确实有品牌溢价,但是他的生产工艺是非常过硬的,设备研发和人员素质是行业一流的,它的产品是可靠安全的,近年来渠道的冲击,价格也已经降下来很多。所以了解了化妆品公司的工艺,我们就不会去选用那些无名的小厂或者微商护肤品,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