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的年底,爆竹声声,鲁镇的人们沉浸在一片祥和的祝福中,人们忙着杀鸡,宰鹅,卖猪肉,准备祭祀用的福礼。天上飘着雪花,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而又孤独的身躯,晃晃悠悠地向前走,走着······走着······最后无助地倒下,再也没有起来,就这样寂然地死去。
她的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都在怀疑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最后人们认为是封建礼教杀死了祥林嫂,封建礼教包括贞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秩序(三常五纲)、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祭祀(讲究圣洁)、封建思想(鬼神、阴司、灵魂)等方面。祥林嫂改嫁就没有守住贞节,祭祀她又不能碰酒杯和筷子,更相信灵魂,阴司的事情,最后,精神崩溃。
如果说把祥林嫂的死归结为封建礼教,那么鲁镇就只有祥林嫂一个人遵守礼教,而四婶、祥林嫂的婆婆、卫老婆子、柳妈、一众老女人等都安然无恙呢?
四婶确实也受着封建礼教的约束,但她是四叔家里的女主人,封建礼教在她手里是用来显示仁慈或是约束他人的工具而已。两次决定留下祥林嫂的是她。不让祥林嫂碰礼器,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也是她!
祥林嫂的婆婆:你见过逼迫自家媳妇改嫁的婆婆么?没错,她就是祥林嫂的婆婆,而她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凑足祥林嫂小叔子的聘礼!你当然可以恨她,因为她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直接推手。但你可曾想过,她的所作所为,也是迫于无奈,她何尝不是封建礼教下的玩偶,但与祥林嫂不同的只是她已经由媳妇熬成婆,转而迫害自己的媳妇罢了!
卫老婆子只是一个中人(掮客),她和祥林嫂算是同乡,在祥林嫂的整出悲剧中,她只是一个走马灯似的,穿针引线的线索人物,旁白似的介绍一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情况,被抓后的遭遇以及再到鲁镇的原因。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然也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但她没有祥林嫂那样的遭遇,当然也不会有祥林嫂那样的结局。
柳妈:这个“打皱的脸”笑起来“蹙缩得像一个核桃”的老女人,地位其实和祥林嫂是最相似的,相对之前几个角色,和祥林嫂的关系也是最亲近的。但往往“最亲近的人,伤我却最深”,柳妈恰恰就是这个“伤害”祥林嫂最深的人。之所以把“伤害”打上引号,主要因为这种伤害还是封建礼教假借柳妈之口,诛了祥林嫂的心,杀了祥林嫂的人,真可谓“杀人诛心”!
告知祥林嫂“阴司”概念的是她,让祥林嫂去捐门槛,点燃祥林嫂最后一丝希望的也是她,而她所作的这一切的初衷竟然真是为了祥林嫂“好”,最终却把祥林嫂送上绝路,使得祥林嫂在祝福那一天“老了” ……
一众老女人:“脸上立刻改变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的”是这群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还是这群老女人。但到最后“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得头痛。”所有人都觉得“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鲁迅说过,国人多看客,是啊,这些老女人何尝不是看客呢?在祥林嫂的悲剧里,只有祥林嫂是亲历者,对旁观者而言,只是用几滴新鲜的泪水滋润一下好奇的心罢了,一旦这颗好奇的心被同一件的悲剧磨出“趼子”,留下只剩下满心的厌烦罢了。她们只是悲剧的旁观者而已,殊不知,她们在用封建礼教来“观赏”“评判”祥林嫂的同时,也给自己戴上了一幅枷锁!
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得以生存,通过自己丧夫失子的悲惨遭遇博得大家的同情,通过捐门槛来赎罪,但是现实太残酷了,同情她的人,自私的人,都把她往死里赶,最后她不得不死!
钱理群在《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中写道:“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第一只消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一个民族的觉醒,人的觉醒,归根结底,是要看处于社会结构最底层的人——妇女、儿童、农民的觉醒。”
在那个黑暗的,混沌的社会,妇女没有自己的地位,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挣的工钱自己没有拿到一分,没有花一分,第一次让自己的婆婆全部领走,第二次自己都用来捐门槛了,哪里还顾得精神上的觉醒呢?
我上课时让同学们给祥林嫂设想一种活路,有些同学很可爱,如果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没有死,或许她也就没有那么悲惨的遭遇了吧?
如果祥林嫂的娘家人很强势的话,那么她也就不会那么无助和痛苦了吧?
如果祥林嫂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的新女性,那么她就不会在灵魂的有无中挣扎。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可以看看鲁迅的其他作品,《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死了丈夫,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地生活着。可偏偏宝儿生病了,而且病的不轻。当单四嫂子四处为宝儿求医看病时,长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唱着小曲,打她的歪注意,而身为医生的何小仙不紧不慢,慢条斯理,不好好给宝儿看病,无奈,单四嫂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希望明天宝儿的病就好了,她可真是个笨女人。最后,宝儿死了,在丧礼上搭把手,说了话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的一顿饭,这对单四嫂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了。但我们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伤逝》中的女主人中子君,为了追求爱情,不顾叔叔的反对,决然和涓生相爱,可是后来她也没有逃过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睛,他们用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看待他们,只是因为他们这些“激进分子”破坏纲常了,在他们看来是不允许存在的!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祥林嫂何尝不是这样呢?她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我们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讲究男女平等,讲究民主,科学的社会;也庆幸我们思想独立,经济独立,能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