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讲故事前,还有一些零碎的背景想跟你唠叨唠叨。
(讲真,说出来怕被打)
我真的有点怕被人喜欢。桃花 (自认为) 不少,但是 (真的) 很烂,以至于情愿孤独终生,也不想应对烂桃花,因为感觉烂桃花和没桃花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能带来烦恼。不过,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又开始在想 (嗯要么不想,要么想透),比起不快乐的穷人,人们应该会更愿意当不快乐的富人吧 (but guess what, I could be wrong)
那这怎么解释呢?
然后,我就想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photo credit by Angela Duncan
(此处强行科普)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认为人类需求从下往上大致分为五级 (就好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Maslow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比如说食物和睡眠。其次是安全需求 (safety needs)、社交需求 (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尊严需求 (esteem needs) 和自我实现需求 (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题外话) 当然咯,没有哪个理论是完美的。有人认为,这些需求并不一定按照顺序来实现——也许有人把其他需求放在安全需求前面呢 (比如说,不自由,毋宁死?)
不过一般来说,这个理论还是有道理的吧。富人穷人这个问题可以归到安全需求。同样是不快乐的话,富人比穷人更能保障安全需求,你说是不是?极端一点的话,可以涉及到生命安全问题了。至于桃花运这个事,可以归到社交需求。虽说社交需求仅次于安全需求,但这又不是有且仅有爱情可以实现。健康良好的亲情、友情都可以实现社交需求。
嗯,接下来就开始说我的故事咯
故事的背景是一个认识不久的人想跟我casual dating (嗯第1期的话题就是这么来的),于是征求我的意见。其实我心里是觉得不可能会发展下去的,但是又不好直接拒绝 (得治),所以一开始找各种借口企图说服他这不可行。比如说我个人无法接受casual dating,现在这个时机不对 (因为我很有可能会搬到其他地方),还有根据以往的感情经验 (因为异地而无法维持关系以及分手后带来的痛苦),我目前不想谈恋爱。
(其实,我心里明白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对他没有感觉)
然后他就我提出的这几点一一回应。当时想着早点把事情解决,于是我们来来回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像辩论会那样,还说了有几个小时吧。感觉后来进入了死循环,于是我说先做着朋友吧,以后的事谁也不知道 (我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因为以前刚认识前男友时,也不觉得之后会在一起,所以话不能说满)。
后来跟朋友聊起不知道怎么处理时,朋友用她的故事点醒了我,其实我把他当备胎了。于是我决定直接表态。对方也是明事理的人,所以现在还可以当朋友。
事情就这么解决了。不过我又开始想,如果一个人被拒绝后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那他是真的喜欢过对方吗?
导师听了后跟我说,我这就是在 "dancing" 了。这个概念不太好一句话解释清楚,也不知该如何准确翻译。简单来说就是双方的一个行动—反馈这样的动态关系吧,可以分成好几个类型。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来解释。之后导师还补充,表明立场是比较好的做法,不然也耽误了别人。就算以后真的有机会发展,那也是以后的事情 (突然想起“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句话哈哈)。
接下来,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首先引用我在某篇文章下有感而发的评论:
虽然我自己也是比较喜欢有话直说的人,但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前隐约感觉别人喜欢我的时候,我一般都不会让对方确认态度,主要是怕自己想太多了,以及谈这个有点尴尬。最近有一个男生经常暗示但又不明说喜欢我。因为刚认识不久,并且和他算是说话比较放得开的,所以我就直接问他是不是喜欢我了,然后我也把话说清楚了,我不相信他对我的感觉是喜欢(其实他已经认为是爱了),因为我们才见过几次面而已,后面还说了很多。但好像因为已经把话说出来了,他就开始“疯狂”地表示他真的很喜欢我……以至于现在连朋友都没法做了。把他删掉后我开始在想,如果当初没有直接问他,给他这个机会表达的话,我们会不会还是朋友?(他人应该是不错的,只是有点幼稚吧)
导师跟我说,一个人要是真的喜欢你,就应该尊重你。如果一个人被拒绝后还一直对对方死缠烂打,这就是越界了 (boundary这个概念之前好像花了一两节课来讲吧,有机会的话我也愿意花点时间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人们应该在谈恋爱前先做到自己是完整的,而不是指望别人使自己变得完整 (we shouldn't expect someone else to make us feel complete)。
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么一个唯一的人 (the one) 是注定和你在一起的。人们往往喜欢的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至于最后和哪个人在一起,那就看“天时地利” (timing) 了。这也让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句话:
最喜欢的未必是最合适的,反之亦然。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两者间的差别之一大概是时机吧。当然咯,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一方认为另一方是自己最喜欢的人,而对方不这么认为,那很明显这样的组合不会是最合适的吧。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感情,而且还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自己想想吧)。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两个男生都提到,我以过去和前男友的经历来预测未来和他们发展,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处理方式和对待感情的态度不一样。我觉得也是有点道理,但还是不太同意。因为我还是我,还是那句话,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导师说,反正我现在还年轻 (并不是说年纪大了就要将就),如果觉得还没准备好的话,也不需要着急。当你真的遇到一个合适的人时,你就会明白你不需要为以往的经历而对未来有所顾虑了。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我导师说的就是对的,更不是说遇到类似情况就都这么处理。我只是想分享出来,也希望能够听到其他人的想法。
我也知道自己平时真的是想太多太多了,而且从小就被各种老师说我爱钻牛角尖。不过我挺喜欢“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感觉人还是要通过思考来成长的。除了活得简单的小孩和已经看透的老人,我们不都是处于没事就爱折腾自己的阶段吗?
粗略算了一下,今天花了四五个小时把这篇文章码下来。全文2k多字。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也是挺感动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