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尼采的那句名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会使你更强大 ”。这看起来很励志,但以我的观察,现实情况多半是: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打死你。不服吗?请考级多年却终于名落孙山的同学举下手;请苦追多年却终于花落别家的情种举下手;请任劳任怨却终于提职无望的劳模举下手。请跟这个世界死磕到一身伤痕,在寒冷的公交车上怀疑人生的朋友们都举下手......
另一种情况是:从上学到上班,我常常能看到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做什么事都是那么的一帆风顺。人家上考场,连你都觉得他应该能考上;人家去开会,发言肯定是满堂彩;人家做项目,就好比写好了剧本去表演。虽说葫芦娃生下就会打妖怪,但这世界也不能这么不讲理吧!
事情还没有结束。正如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生却总是一样的气人!篮球巨星科比曾说过“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四点钟是什么样吗?”言下之意好像我们都不够勤奋。可是我想说的是:“你知道凌晨两点种的打印机是什么样吗?”
不是所有灰暗的人生都因为懒惰,也许还可能是因为没有个好爸爸!其实这个想法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隐隐地在怀疑,直到最近读了《刻意练习》才知道,这事儿竟然是真的!
我们来看看,天才的爸爸们都干了啥?《刻意练习》中列举了三种类型的爸爸:
第一种爸爸:教练型爸爸。莫扎特6岁就开始欧洲巡回演出,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完成一部宗教剧,12岁又创作了一部歌剧。身具连勃拉姆斯都没有的完美音高,就是连你打个喷嚏他都能分辨出是C调还是D调。一生写出了600多部作品,而且水准都极高。
可是正如你只关心第一个登月的是阿姆斯特朗,谁管他身后的那个人是谁呢?莫扎特的爸爸是位不得志的音乐教师,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同的是他既具有教育的愿望,更具有教育的能力。他甚至在那个缺少儿童教材的时代,自己写了一本教授年幼孩子学习音乐的书。
莫扎特在4岁前就开始训练演奏。爸爸每天都安排了非常严格的训练计划,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剩下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音乐训练。其实他小时候创作的那些曲子,基本上都是他父亲为他留的学习作业而已。
第二种爸爸:迷之自信型爸爸。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但是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肯定是天才。如果孩子还没出生就特别坚信这一点,那这种自信更应该叫自恋。如果还在非诚勿扰上征婚说,我的优点不是有房有车还有钱,而是谁跟我结婚谁就能生天才,你觉得这个人是不是神经病?
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是这么干的。他不但觉得自己的孩子肯定是天才,还觉得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是天才。这都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他还觉得所有孩子都可以是任何领域的天才。
可能是为了验证拉斯洛到底有多轴,还真有个女人为他留了灯。后来他们为三个女儿选择了学习国际象棋。结果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啊!大女儿苏珊4岁就赢得了11岁以下级别的冠军,后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性“特级大师”。二女儿索菲亚14岁就在“世界杯”比赛中赢得了最高等级分,创造了当时包括所有男女在内的最高国际比赛等级分。这还不是最强的,三女儿朱迪特才是真正的天才。她15岁就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特级大师”。从此之后一直雄踞世界女子排名首位25年。在2005年,她成为了男女都能参加的世界冠军赛首位女棋手,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
其实拉斯洛夫妇曾经一度想让女儿们从事数学研究的方向,但是考虑到就算成为了数学家也不是什么特别牛的事,实在是拿不出手来叫天才,所以后来就选了国际象棋。因为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象棋是男人的项目,女性和男性同台竞技是不公平的,而且确实也从来没有哪个女性获得过特级大师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拉斯洛夫妇都不是国际象棋的专业人士,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偏执的觉得孩子们都是天才后,他们设计好了全部练习的四个步骤......
第三种爸爸:骗子加溺爱型爸爸。15次打破世界纪录的瑞典籍中长跑运动员贡德·哈格,小时候的一次1500米练习后,父亲告诉他只用了4分50秒。这个成绩对于练习丛林跑的人来说可是非常优秀的,从此4分50秒坚定了他对于自己跑步的信心。直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他父亲才说出了真相,其实那天他实际用了5分50秒,父亲足足压缩了一分钟。万一他不是那块料,不知道他爸爸这算不算是引入歧途。
史上最杰出的冰球运动员加拿大籍选手马里奥·拉缪,被形容一到冰上,就像鱼儿入了水。如果有人说你溺爱孩子,你完全可以举他的爸爸做反例。马里奥有兄弟三个人,他一会走路哥哥就领着他打冰球。可气的是,爸爸为了让三个儿子晚上也能玩到爽,竟然把冰雪搬进了客厅和厨房,然后我家大门常打开,让地板全部结上冰......
真的很心疼他家的地板,也真的好羡慕他们有这样的老爸。但比尔·盖茨曾说过,别去苛责你的父母,他们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像样的育儿全书。何况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明白虽说迟早是个死,但死前找点乐子缓解一下总是好的。《刻意练习》这本书讲的这三种爸爸其实只是为了说明一件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成功,只要你找到自己的三个爸爸。
第一个爸爸是目标。不用焦虑地乱找,随便摸个就行,然后去迷之自信。第二个爸爸是教练。能制定计划和反馈的教练,如果能专属教你一个那最好。第三个爸爸是专注。投入全部的资源去专注,甚至可以骗骗自己都没关系。
除了这套成功的心法,作者艾力克森还贴心地给出了克服障碍的三个具体办法。如果你正在为努力无效而痛苦,那这三个办法能助你在这地狱里飞升。
第一,没有导师怎么办?
干什么事最理想的状态都是有一位老师来指导,但是很多情况是我们找不到一个能专职指导的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作者艾力克森提出可以以3F为原则为自己设计练习的方法。3F即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it(纠正)。我们可以去模仿那些已经达到高水平的人物或作品,将其分解成可以练习的一个个小部分,然后专注地去对比和练习。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学习写作时就找不到老师,他就不断拿自己的文章和《观察家》杂志的文章做对比。当发现自己用词单调这个问题时,就逼迫自己去写诗,以便强迫自己想出更多的单词。有些人在学英语时也会不断重复看同一部英文的电影,在遮住字幕的情况下不断去理解对话的含义,最后再与字幕做对比,借此识别错误来不断地改进。
第二,无法专注怎么办?
努力必须以主动学习为前提,简单的重复是骗自己的麻醉剂,虽然舒服但效果很有限。主动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全过程专注。改变不专注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去着手:首先,要从思想上搞明白,任何有效的练习都不是愉快的。很多人在练习唱歌时会经常陶醉在歌曲的旋律和情感中,产生非常愉快的感觉,其实,专业的歌手在练习时却是一直专注于共鸣的位置,呼吸的控制,他们在练习时没有任何愉快而言。其次,为了培养专注的习惯,我们在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时间划分的短一些,随着练习的深入再逐渐地延长。短时间百分百的投入比长时间却三心二意要有效的多。
第三个,水平停滞了怎么办?
不管是考试不及格,还是求爱不成功,或者是领导搞不定,都可以用这条来破解。
首先,做任何事在某一阶段必然会进入停滞阶段。对,是必然进入!这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达到了极限,要知道迄今为止科学都没有对人类的潜能划出准确的范围。要跨越这种停滞,最好的办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战你的大脑或身体。是新的方式,求求你,千万别再傻乎乎的死磕了!
举个例子,健美运动员就会定期调整他们要训练的肌肉部位,原来是在练胸大肌,现在练一练肱二头肌,过段时间再切换回来。这样就能重启大脑和身体,很好的避免陷入停滞的状态。
再举个例子,表爱心不行你可以多干活,多干活不行你可以送鲜花,送鲜花不行你还可以考虑带上钞票去推倒。强调一下,重要的是切换方式,不是更换方式,也就是说推倒完你还得送鲜花。出来混该做的事总是要还的,关键是切换中就能清空思路,互相借鉴。另外,我说的可是推倒领导,不是推倒女朋友!你个流氓,想啥呢?
另一个方法是攻克特定的弱点。任何一项高级的能力都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停滞时可能只是某一部分没做好而拉了整体的后腿。这时只要找到那个弱点,然后有针对性的改正它就可以了。比如你可以找比你水平高的对手竞争去暴露它,也可以在干扰大的地方做一遍看看哪里更容易出错,或者直接找一位教练或导师给予你指导。
《刻意练习》这本书还分析了大量音乐、体育、医学、棋类、军事等领域的天才现象和原因,你像帕格尼尼用一根琴弦拉出魔鬼颤音的经过;越战中美军战斗机是怎么解决空战胜率就像是在扔硬币这个滑稽的难题。作者艾力克森是一位心理学家,我们常听到的一万小时定律就是建立在他的研究成果之上。但一万小时定律远远没有说出有效进步的本质,甚至有曲解的嫌疑。这本书从更深的心理层面全面论述了从新手到大师要经历的各个阶段。非常适合心怀梦想又孤独前行的人阅读,当然也适合致力于发展孩子特长的家长阅读。
最后,用一句话做以总结。不读此书,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打死你;读完此书,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把你练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