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的时候,李老师和我说扶贫先扶志,他说很多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连致富的愿望和意识都没有。比如有的人饿了能随便找到点吃的,哪怕是两个土豆,烤烤就过去一天,只要不死,就那样活着。我觉得这离我非常遥远,后来发现实际上我身边到处有这样的人。
两天前我认识的一个在餐馆打工的小妹要回老家相亲,其实她在北京有个挺不错的男孩追求她,但是父母和哥哥们希望她嫁到离父母家方圆不要超过3公里的人家。我说起了我在太原的见闻,她说她家那边也是那样的,很多人很懒,不劳动也不思进取。比如她的哥哥和嫂子变着法的让她把挣到的钱都给家里,指使她买各种东西。我问如果不买呢?她无奈的说,不买他们就会生气。我问生气又能怎么样呢?她说生气回老家的时候家里人就不开心,嫂子就会对婆婆不好。我说那又怎么样呢?难道你哥哥不该对你妈妈好点吗?她说就是不行,所以自己必须要回老家而且必须把这钱花了。我问为什么不行,她说不知道,反正就是不行。而且她说自己身边的姐妹也都是这样把钱给家里,家里人要钱就得给。哇,好一个怪诞的逻辑!但这就是他们的逻辑!而且这个逻辑已经存在了千年。我怎么突然想到樊盛美了???
我们对自己已经身处的某种逻辑中没有任何的反应。真的,我觉得这个好可怕。如果有那个幸运能跳出来的话,很多我们觉得完全合理、理所当然的观念其实根本就没有合理性。当然,这些想法主要是因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养儿防老,家里有孩子才是劳动力,父母养老都是问题,又怎么敢直接就把孩子放走了,走了也得让你回来。再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儿子总是第一位的,更不要说又孙子了。身为一个女性,感叹女性地位之卑微,到了今天当女性不再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当女性有了自食其力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机会,女性是否还要让自己回到那个农耕社会的家庭角色中?家长是否还要让女儿放弃自己来成全他人。
时代在变,但是我们很多的观念意识和思维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就好比穿着原始人的皮裙带着草编的花环,拿着木棍,却生活在一个摩天高楼鳞次栉比,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活跃,想象力正在创造出更多可能性的,联通的世界里。虽然我们都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活在未来,有的人活在当下,有的人真的活在过去。这个和有钱没钱甚至都没关系,贫困只是这种落后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
当然,我想也许是我孤落寡闻,因为没有经历和接触,所以无法想象,而且我认为荒诞的,肯定存在就有理由。活在过去的人如果有天觉悟了一定会觉得痛苦,比如小妹的眼中就透着无限的无奈、空洞和失望,在北京的日子让她已经无法完全回到过去的自己,但未来的日子,如果她忠于内心的成长,那么就意味着背叛过去和整个家族,而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但是我还是希望她能追随自己的内心,祝福她能在这个漂泊的城市中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
不过我现在越来越反对用我们以为的先进的思维来套在别人身上,因为我们不是他们,我们没有生活在他们具体的情境下。人本就是不自由的,很多行为都会受到情境的限制。而生活却又是如此的真实残酷,首先要活着,活下去,说那些大道理没用,肚子要先填饱才能谈思想。所以原本自己非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那些在物质和精神上贫困中的人们有一天能够走出自己的思维世界,但看过这么多人居然又有些犹豫了,当他们真的走出、面对真实世界的那一天会非常痛苦,也许他们会回到更加向后的原点。
借用《少年时代》Boyhood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男主角Mason 说"与其说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瞬间,把握此时此刻(“we seize the moment”), 不如说,生命中的时刻拥有我们(“the moment seizes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