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朋友发信息说,让我再分享些育儿经验。
是的,这几天在看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作的《文心》,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当时的国文课)中很多问题,他们针对此,所做的。“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朱自清先生对此书评价。
才入门,还未到中间。本想最近休笔先把此书看完再做。
但朋友一说,又想,自己也阅读,给宝宝现在也培养阅读习惯,今天就聊聊如何开发孩子心智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吧。
陪宝宝读绘本是从她一岁开始的。但绘本买的早,陪她读的时间比较晚。因为当时觉得她坐不下来,也静不下心,给她读,她就给你乱撕书,乱动,反正不是我们想象的,或者电视上看到的那么乖。
也由于自己懒,每天到洗漱完就累累的不想动了,所以给她坚持的比较少。
但是在西安的每天晚上,不论时间长短,都会给她讲。用宝宝的话是给她讲故事。
我给她买的绘本比较少,阅读书比较多。买书的时候凭自己喜好,看着这本书还不错,觉得图画多,色彩丰富,想着能给她看图,就买了。
6个月~到1岁之前,我给她买的是绘本。
那时候,宝宝和大人的互动比较少,绘本上的文字少,我都不会给她讲故事,也就很少讲,每天跟走过场一样,在她注意力集中的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我会把图画上的一个动物模仿,再带些自己所编的故事在里面。
因为我自己从事小学阅读和作文老师时间比较长,对小学的作文研究比较多。
同时,从宝宝小时候来说,无论从早教还是培训,孩子在三岁前,不提倡学习具体的文化知识,不提倡写字。为什么?
从记忆力上来说,或者大脑的开发来说,很多人,对图像的认知比具体文字的认知要高。尤其是孩子。
宝宝在三岁前,属于认知发展,情感,身体协调,以及图像的认知。
如果过早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比如写字。就会限制孩子的想象空间,也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
几年前,自己参加过一段记忆力培训学习。记忆力的训练主要是借助你的想象,让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学习中运用到的思维导图。
我的注意力和想象还不错,所以学习起来特别容易上手,从想象和右脑的开发这块,让我有所感悟。
我所认为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只教授她知识,从该给她读绘本,就读绘本开始。
我更注重于对她大脑的开发,而这个,要追溯到她的出生。(其实我这一点思维和李中莹和舒瀚霆两位博士的《心智力》那本书里的精华挺像的,所有一切,求根。)
年轻妈妈都知道,孩子三个月前,哄宝宝的时候不能摇晃。因为宝宝刚出生,他的大脑各结构不牢固,频繁,大幅度的晃动,容易使宝宝的大脑出现脑震荡。
那我在我家宝宝前三个月怎么哄她的?
前三个月,哄宝宝睡觉,或者宝宝哭闹,我是抱着她在房间走动,慢慢地,哼着歌,轻轻地温柔地拍她的背,或者轻轻用掌心上下来回摩擦她的整个背部。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一:走动的好处是,边走动,宝宝在清醒的时候,她就转动她的眼睛,看周围的一切,她会思考,会有记忆,这个时候,是对宝宝大脑的开发。
这还是弟弟当时跟我说的,说是让她多看东西,多看有色彩的东西,她眼睛不停在转动的时候,她是在思考,她思考的过程就是大脑开发的过程。
于是,这个实践活动,我给宝宝一做,就是六个月。每天晚上在五六点给她洗漱好,喝完最后一顿奶后,她有时没睡意,我就抱着她,前三个月,是横着抱,她的小眼睛随着我轻缓的踱步,不留不留地识着家里的一切。
三个月前,我很少跟她讲过。这跟我自身也有关。我是双鱼座,是个内心世界特别丰富的人。所以,我会给她放些宝宝睡前钢琴曲,和她一同静静地欣赏。
到三个月后,五六个月的时间,我可能会带她识识家里的生活用品。她学的也很开心。
二:轻摩擦背的好处是,促进宝宝消化,有益于宝宝身体发育。
小儿推拿里,治疗宝宝积食最好的,也是最笨的办法就是捏脊。对很多新手妈妈来说,我们不会准确的穴位,怎么让宝宝又安全又享受还又有助于身体生长?背部穴位很多,我们用手轻轻给宝宝摩擦的时候,其实已经起到了按摩的功效。增强宝宝免疫力,同时还起到了安抚的作用。两全其美。
买的绘本,我是这么给她讲的。
我不给她读字,我给她识图片,跟她一起,把图上的动物讲活,让这些动物们就好像在我们身边。
举个例子来说:她在一岁半的时候,每天午睡或者晚上睡觉前,我们选一本故事书,看到一个动物,我就站在床上模仿那个动物,她很喜欢这个活动,特别开心地站在床上和我一起做。
一个小蜜蜂,一个大象,是她到现在都会用动作去表演的动物。当时教她小蜜蜂时,我的两只手,作拳头状,放在离太阳穴五六厘米处,手轻轻弹动,嘴里发出“嗡嗡嗡”的声音,这个动作就代表了小蜜蜂。从此以后,我一说到小蜜蜂,她就立马做出动作,嘴里发出“嗡嗡嗡”的声音。
看到大象的时候,我用手做出假式握话筒状,拿在嘴巴前,做一个手腕弯曲上扬的动作,同时嘴巴紧闭发出同大象相似的声音,就这样,大象这个形象出来了。
有时候,晚上不属于讲故事,也跟书上的内容完全不同,看到什么,临场发挥,她跟我学的不亦乐乎。
这就算一个故事的时间结束了。
随着她慢慢的长大,在早教中心的培训,她各方面的意识上来了。
也是因为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育儿说,宝宝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也需要每天量的积累。比如一天要达到多少个字。在六岁之前,是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但这个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期不间断的积累。
我没有按字数来,我是按兴趣来的。
我个人对宝宝阅读的培养,是每天让她能进入状态,我也能进入状态。无论字数多少,只要从中有一个点的收获,我觉得她就是有兴趣的。
现在她两岁九个多月,这几个月,每天晚上,不管多晚,她都要讲两本故事书。现在讲的书有阅读有绘本,也有文字类的。主要还是以图画为主。
现在随着她长大,吸收能力也强了,在故事内容和故事人物的刻画上,我一直贯彻生动形象有趣,她也喜欢我给她讲故事。
也受益于我是语文老师的缘故。给她讲故事时,说跳带唱,怎么生动怎么来,但是现在在讲故事里,我更多的运用了书面语和形容词,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她的词汇量。
在这里也要谢谢我爸妈,他们在宝宝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今年过完年,自己参加了一系列课程,要静下心来学习,就把宝宝放在家里两个多月。带回去一部分玩具和书。当时给爸妈交代是每天晚上洗漱完就给宝宝看书。爸妈这一点做的比我好。
现在宝宝看她很多之前的书,都知道里面的名词,我惊讶地问她:“你怎么知道?”她说是姥爷教的。要么唱歌,唱的好,我说我都没教过你:“你怎么会唱?”她说姥姥教她的。(姥姥姥爷还算是很有文化的。在他们自己女儿的影响下,很注重对孩子品格和文化的培养,不错!)
宝宝在一岁3个月才开始说话,可是她属于爆发型那种。说话时间比较晚,但是一说话就开始用词语,一岁九个月的时候她就开始说句子。
现在说话,那属于直接跟成人对话。有时候跟个小大人一样,把人逗得还不能笑。
有时趁我不注意,打开我微信,找到姥姥姥爷,舅舅阿姨头像,就开始发语音了。
“姥姥,你明天来我家嘛!”
“阿姨,你给我买个棒棒糖,我妈妈找不到棒棒糖了,上次你给我买的棒棒糖被妈妈吃了,两个送给老师了,我没有棒棒糖了怎么办,你给我买个棒棒糖好不好?”
这是她自己发给阿姨的语音,一口气发完。
之前舅舅和阿姨给她买了个大棒棒糖,放了好久,有次去推拿,我说我们带给英子老师两个可以不?她说可以。然后我又说我吃一个可以不?她说可以。
为了不把棒棒糖浪费掉,我全都清理掉了,就剩个空壳盒子,有天她找她棒棒糖,我说你忘了吗?我们送给英子老师两个,妈妈吃了一个,就没有了。她嘴里念叨着。
接下来过了不知多少天,我跟阿姨聊天时,她说她要说话,就给阿姨说了这些话,我当时是又尴尬又觉得这娃这脑袋,真好使。
宝宝现在处于语言的快速发展期。
她的语言发育我已经不担心了。
这一切,我真的可以说,不是天赋,而是日积月累的培养。
我心里明确知道,她每一步的发展,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
宝宝脑子灵活,表达能力好。我觉得这得益于她从月子里我有意识地对她大脑的开发。就是上文所说的,她不能出门时,我在家里抱着她,一直走动,促进她的思维发育。
3岁之前不给她教写字。
总是给她看图画,从图画里,结合画面,我给她讲故事,而不是刻意地只读故事内容。
带她去的地方比较多,让她自己动手,促进她的大脑发育。
动手,才能动脑。
如果不让宝宝提早动手,会提早扼杀宝宝大脑的发育。
尊重她的所有,把她当成成人,尊重她的思维,她的安静,她的思考,跟她平等交流和沟通。
这些,都有益于她的大脑和情感的发育。
也就有利于她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孩子的培养,真的是一个慢慢刻画的过程。
家人帮我们带孩子,可能有些不好的习惯或行为模式的养成,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纠正。
纠正比培养难,但更要方法。
我也在摸索中,我的方法就是不看她不好的点。把我的,好的习惯,直接带入她的习惯中,我很少说她。
说多了她会烦。
我会在安静的时候,比如晚上讲完故事,我们准备睡觉时,我很认真地对她说:“宝宝,妈妈跟你说个事情好不好?”在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我就郑重地对她说,从正面说,说自己要求的,科学的东西,然后给她分析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完,再告诉她,那个行为,以后不能做了,好不好?在征得她说:“好!”之后,我们才亲吻,互道晚安,睡觉。
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有没有用,但是,我总把一切正面教育的东西放在前面,先去引导她,做正确的事,再说那个不好的,为什么不能做。帮她分析原因。
这次如果没收效,我就又换其他方式。
总之,所有的一切,都为了规整,让她更科学一些。
也在育儿路上不断摸索,摸索让她更健康,更快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