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九二】此心安处即是乐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译文】
有人问先生:“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到大的悲惨变故哀哭之时,这个乐还在不在?”
先生说:“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是哭,能心安理得也是乐,本体未尝有动。”
释疑:
此“乐”是至乐,至乐无乐,不悲不喜,从容不迫。
于善不喜,于恶不怒,于悲不哀,于欢不乐,未发之中者也;遇善则喜,遇恶则怒,遇悲则哀,遇欢则乐,然行止有度,已发之和者也。
夫中和之道,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只是无过无不及,哀乐亦复如是。
人生悲喜交集,发而皆中节,方是真性情;哀乐有止,于此心不动,才见真功夫,至乐才是真乐。
遇到哀丧变故,自然要哭,当哭则哭,压制着不哭,反而伤害本心。当哭不哭,不当哭假哭,都不能是乐。
良知不是压抑七情、排斥七情,而是顺其自然,不压抑,不放肆,不执着,不贪求。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是中庸之道,即是良知发用,即是本体之乐。
精讲摘要:
哀苦的时候,如果你心安,心安就是乐。你不哭难受,你哭了才乐,哭了才心安,心安了就乐。你哭也好,乐也好,本体是不动的。
批注:
①乐是心之本体。语见第一六六条。
②参见《与许台仲书·二》:“吾子累然忧服之中,顾劳垂念至勤,贤郎以书币远及,其何以当?其何以当!道不可须臾而离,故学不须臾而间。居丧亦学也,而丧者以荒迷自居,言不能无荒迷尔,学则不至于荒迷,故曰‘丧事不敢不勉’。宁戚之说,为流俗忘本者言也。喜怒哀乐,发皆中节之谓和,哀亦有和焉,发于至诚,而无所乖戾之谓也。”(《全书》卷二十七)
又参见王龙溪《天柱山房会语》:“子充曰:‘阳明夫子居丧,有时客未至恸哭,有时客至不哭。阳和终以不哭为疑,敢请。’先生曰:‘凶事无诏,哀哭贵于由衷,不以客至不至为加减也。”’(《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五)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