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八绝:
一、流水不争先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三、嗜欲深者天机浅
四、道法自然
五、为道日损,学会做减法
六、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七、祸福相倚
八、看人不顺是境界太小。
清代围棋大师范西屏、施襄夏,并称“棋圣”,二人是同乡、同龄,并且师出同门。施襄夏入师门要晚,性子也有些急躁,他与范西屏下棋,一心求胜,结果反而是经常失败。苦于自己没有大的进步,施襄夏一赌气离开师门,不想再学了。
在回老家的路上,在一座山亭中他发现了一盘用石子摆成的棋局,禁不住研究起来,发现棋局奥秘无穷。正在他看得入迷的时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道士走了过来。原来棋局就是这老道士设下的。
他自称并不好棋,只是在山中修道,看着飞瀑流泉,偶然心有所动,便摆落一子。
施襄夏随即请求与老道士下一局,作为请教。道士执黑棋,施襄夏执白棋,对局没过多久,白棋就被杀得溃不成军。
老道士投子叹道:“你已大败,还下什么?”施襄夏自愧不如,跪下想拜师,被老道士拒绝了。
老道士说:“下棋不是靠教,也不能够强求胜负。所得全看个人领悟,心中无棋,则处处是棋!”
他指着山间的流水又说:“你看那沟壑间的山泉,流水不争先!”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讲修身,以水为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老子用水做的比喻发人深省,升华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夺,便不会有过失。
那么,“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是多了层涵义,表达的是另一种处世精神,斗胆以为可能比老子的“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更适应当下极速发展与激烈竞争的社会—— 不争一时之快,当求绵延长久。
越是争强好胜,越是刚强,就越是和大道背道而驰,也就越容易被消耗。所以老子赞美柔弱水,水柔弱而取下,利万物而不争。但水却拥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具有伟大的美却不需要言语来宣扬,四时运行具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再去讨论,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规定不需要议论。
人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所累,不要去争论自己的功劳,要默默做事。这样人的生活也会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备天地之美”了。
嗜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性命中的灵性、悟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所谓嗜欲深者是指欲望过高过大,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么是“天机”呢?是人的智慧与灵性,也引申为人的机缘与福报。生活中贪声色、贪权贵、贪钱财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
一旦贪欲攫住了大脑,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东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单一,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会丧失。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老子将道、天、地、人称为四大,说明他对人的肯定和重视。
我们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里,人相对于真理,相对于神,地位是很低的。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取法自然,而是说道自然而然生养万物。就像圣经记述上帝创世:“事就这样成了。”
人不能与自然争先
天道自行循环运转,不需要别的凭借物,所以称为“自然”。
贾平凹说:“在这个地球上,有人,也同样有草木,草木的生长和人的生长是一样的。”
人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人要尊重自然。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在《礼记》中具体规定了不能伤害青苗和幼畜,春天不能进山砍伐树木。只有真正尊重自然,才能尊重生命。
个人不能与群体争先
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家国社会这些群体组织影响。生逢盛世,自然可以啸傲烟霞;社会动乱,也只能东跑西窜。
如果一个人的见识超过了时代,那么对他来说就是悲剧,他孤独的声音得不到群体的回应。
对别人不必争先
争一世,不争一时。人生有得意时,就有失意时,不计眼前得失,把目光放远,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
《道德经》:“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寒山:“有人羞我,辱我,骂我,悔我,欺我,骗我,害我,我将何以处之?”舍得:“容他,凭他,随他,尽他,让他,由他,任他,帮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人生当如小溪慢流,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