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段文字,如果把你扔到一个荒岛上半个月,只能拿一样东西维持生命,你会拿什么?
记得我当时毫不犹豫的在心中回答,宁可不拿食物,也要拿一本书。
因为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最打动我的,也是我的灵魂依托,就是书了。
当我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和父亲什么也没有,家里只有父亲买的一箱箱书籍。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父母亲忙于工作,不曾给我买过一件玩具,我小时候唯一的玩具就是父亲用过的字典。
记得我从两岁多开始记事,那时我和哥哥分别被母亲放在不同的保姆家里全托。
我记得好容易盼到母亲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她工作的政府宿舍大院,每次经过那家卖小画书的书店,我都希望母亲进去给我买本小画书,那种对小画书的极度渴望的心情,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中。
而我从记事起就很羞涩,羞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我永远不会说“我要”,总是等着对方给予。
这也使得我被母亲和她的同事们打上了“懒语(不爱说话)”的标签。
其实我很想说,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这种表达不出的性格竟然影响了我一生。
现在想来,如果我从小就敢于表达,我要小画书,母亲肯定会买给我的。
因为那时一本小画书大约几分钱,母亲的工资是55元。
前几年和母亲沟通起来,母亲有些歉意的说:那个时代工作比天都重要,每个周把你从保姆接回家,晚上还要去单位学习文件,哪里想到两岁的你会那么喜欢小画书?
等我七岁时跟着母亲住到单位分的家属房时,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父亲找人做了一个跟天花板齐平的大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
那时因为不识字,我经常翻着书架上的书籍里的插图看,非常渴望看懂书籍里的文字。
小时候另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忙于工作的母亲,连幼儿园都没让我上过,所以我真正识字是从二年级开始的,我开始如饥似渴的翻看书架上的书籍。
那一年,正好进入中国的80年代,经历了动乱年代被恢复正常工作的父亲,经常在周末去小城的新华书店买回一些新书,记得他经常在午睡时看一会儿《红楼梦》,好奇的我就在父亲入睡后拿起书跟着看。
就这样,我似懂非懂的跟着父亲读起了曹雪芹的《红楼梦》,记得那是197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淡绿色的封面的版本。
记得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章就发起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已经略懂这其中的滋味了。
因为七岁那年,父亲就把《好了歌》注用他的娟秀的毛笔小楷写在墙上,并且在吃饭时,依次给我们解释了诗中的含义,我当时虽然不识字,但竟然懂得了诗中的含义:人这一生,富贵财富权势全是过眼烟云,如果追求这些东西,就如同诗中所写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沙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拢头埋白骨,今宵红绡账底卧鸳鸯……”。
现在看来这首诗有它消极批评的一面,这是曹雪芹对腐败的封建社会的讥讽,当然在今天的时代也有一定的意义。
而我受这首诗的影响,一生不追逐财富,远离权力地位和浮华的一切,虽然不曾大富大贵,却也活得坦荡和心安。
而红楼梦的内容,也给我带开深重的影响。
最喜欢黛玉的才情和清高,她一直做真实的自己,没有心机,不会算计攻击任何人。
更被贾宝玉的叛逆和痴情所打动。
一直不太喜欢薛宝钗,因为她貌似和善,实则步步为营,让黛玉替她背锅,不是一个纯粹的人!
王熙凤的泼辣能干和巧言善变,感觉跟母亲单位一位同事很像。
最喜欢看黛玉和宝玉在一起的情节,和每次诗社各种诗篇的描写。
每次看《红楼梦》我都被曹雪芹佩服的五体投地,那些美妙的寓意深厚的诗句,是如何写出的?
那些一个个性格形象迥异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如何刻画得如此之好!
自此,我深深的爱上了读书,爱上了文学,为此也带来了我的择偶观——不管他一贫如洗,只要他多才有情义。
从我上学之后,母亲给的零花钱和过年收的压岁钱都被我送进了小城的新华书店。
我买过绘画版的四大名著和各种刊物,每天写完作业就可以尽情的看,那时候《人民文学》《十月》《收获》《萌芽》都是厚厚的大头部,我看得很快,甚至于去公厕都拿着书看。
记得小城那时经常停电,有一次晚上正在看书呢,一下子停电了,窗外正下完一场大雪,我也仿照看到的孙康映雪的故事,拿着书到月光下的雪地里看,可惜看不清楚,万分着急,在单位开会的母亲因为停电了得以回家,母亲找了蜡烛给我点上,我得以继续看书。
高中的时候,班里的体育委员貌不惊人,甚至瘦弱不堪,却文采斐然,笔下生花,写的一手好作文,他的作文从高一到高三,在十多各班级轮流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朗诵。
自然收获了很多女生们的青睐。
而他却在临毕业之际,给我送了贺卡和一些小诗。
毕业之际,他和班长都去我家找我,父母亲明显对他不欢迎,毕竟两个家庭差的很大。
他去了上海读大学,我只读了省内的一所大专。
父母亲甚至觉得他影响了我的高考,实际上我偏文却读了理科,再用功也是徒劳无益。
那时候我的文学梦和感情交织在一起,而我的整个家族都在反对我和他的交往,我投稿了当时的《文友》举办的一次征文,文章写的是我和他分别去看小城税务局院子里的一池睡莲的感受。
我当时许了一个愿,如果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了,我就继续和他交往,如果被退稿,我就放弃这段感情。
上天仿佛在帮我,一个月后,我的文章发表了,得了三等奖,还得了文友一年的期刊。
所以我有了抗拒整个世界的勇气。
我最好的闺蜜华,在去济南读书时,跟我说,我们跟他不一样,你从来没受过穷,跟他在一起,会苦一辈子,穷一辈子的。
她甚至因为我跟他交往,而跟我渐行渐远。
我是家里和所有人眼里的怪人,他们都说我“看书看多了,变迂变傻了”。
我有玛格丽特的《飘》,我有茨威格的《爱与同情》,我有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做底气,我相信每一个明天都是新的,我相信只要有爱,可以抵御世间所有的看似不对等,我觉得我们可以拥有三毛和荷西那样纯真的爱情的。
我们在大学期间通的书信大约有几百封,我一直觉得精神的富足是生而为人最重要的,物质仅是基础而已。
他从上海给我寄来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和《飞鸟集》。
后来他又寄了泰戈尔其他诗集的64开的小本版。
这些诗集陪我度过了工作最初的不适。
那时,我是不适应世俗的一切的,我不明白结婚为啥要有彩礼,索求房子,车子,首饰一切物质的东西。
我看的书里没有陈规陋俗,没有靠索求为难对方得来的幸福。
而周围的同事在工作之余讨论婆婆老公孩子房子首饰的时候,我常把随身带的泰戈尔诗集拿出来静静来读,让那些美丽的诗集来充实我的人生。
你微微笑着,不听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很久了。
——泰戈尔《飞鸟集》
我的心是狂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泰戈尔《园丁集》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泰戈尔《渡》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
——泰戈尔《飞鸟集》
鸟翼上系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
——泰戈尔《飞鸟集》
我的他终于在一个五月变成了我的张先生。
结婚后,因为裸婚,白手起家,我们远离了诗歌,努力工作,他远在国外,曾创下一口气工作13个月不休假的记录。
而我除了累倒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从未请过一次假。
所有人都不看好我们,我们却靠勤俭持家,终于买上了我们自己的房子。
这期间,我也写了一些文章在当地的晚报上发表。
因为周围没有同行的人,我的爱好,我的文学梦一直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只不过是读书的习惯一直保存着。
经常是脑子灵光一现,有写下来的想法时,被沉重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所隔断了。
后来有同事介绍我注册了当地日报社的官方论坛,我如鱼得水,参加各种征文比赛,跟着报社小编参加各种线下活动,因为我写文积极,认真,用心,一直坚持原创,每一个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是自己所写所拍,所以中奖率竟然出奇的高,以至于我的同事说论坛小编太偏爱我,把奖都给了我。
在论坛拿了多少奖,真的记不清了,记得那几年,只要有活动,我就要去报社领奖品。
幸运的是,论坛的几个小编是非常负责任和识才的,每次我写的帖子已上传,几乎很快被推荐上论坛首页,后来论坛开始年底搞年会,五万多名网友只有被评为最佳网友的十个人可以参加年会,更幸运的是,我每年都被评为最佳网友,那真是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呀。
之前得的各种证书都在老家的电脑了,只在一个旧手机找了几个获奖证书
离开故乡的最后一次上台领奖
那真是一个兴盛的论坛时代,一篇文章写好发上去,小编再推荐到首页,几千甚至于几万的阅读量都很正常。
甚至于在论坛逐渐被微信公众号取代的时代,我的一篇描叙我眼中的上海的文章也有五万多字的阅读量。
然而自媒体时代以它锐不可挡的势头掩盖了论坛的锋芒。
这个转变时期,恰好也是我彻底跟随张先生来到魔都上海的时代。
我一直是一个被动的人,因为不会说话,我选择了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论坛写作,自己不需要一点推广技能,我不是落后守旧的人,我只是太过于念旧,很久走不出来。
自媒体时代,要会写,更要寻找各种渠道推广自己,我开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现辛苦写出来的文章除了朋友圈的朋友点赞评价,最高的阅读量从未过万,有的阅读量更是小的可怜。
那段时光,我是彷徨的,仿佛灵魂失了依托一样,我到公园看花,到江边看粉黛离子草,可我的愁绪笑时也分明写在脸上。
好在遇到了简书,我可以继续写作,在简书,有太多的写作高手在辛勤耕耘,尤其是有一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说不写一百万字不足以谈写作,我恍然意识到自己的浅薄,爱好了文学这么多年,我竟然没有写过一百万字,还谈什么文学梦。
从那天起,我静下心来老实写作,坚持日更,把文学梦放在一边。
征文活动链接:齐帆齐与简书谈写作专题联合征文活动公告